劉政一
(257300 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 山東 廣饒)
中國在互聯網方面起步較晚,雖然經過二十余年來的發展,中國互聯網已經迅速普及開來,同時經過從無到強的發展歷程,將中國建設成一個網絡強國,但在互聯網治理尤其是互聯網法律治理方面,卻仍然處于十分落后的狀態,因此,對于法學視域下中國互聯網治理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關于互聯網治理的相關學術研究雖然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就已經展開,但是對于互聯網治理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卻并沒有一個統一、權威的定義,綜合各領域的相關研究觀點,我們可以將互聯網治理看作是為維護正常網絡秩序以及各方合法權益而制定相關政策、規則、程序的一系列行為。這種治理行為由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技術專家以及人民群眾等多主體共同參與,運用了法律、網絡信息技術、相關學科理論等多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網絡信息安全、網絡技術標準以及網絡資源分配等問題,同時也具有著多樣化的治理方式。
對于互聯網治理的模式,有關學者同樣說法不一,而在現階段各發達國家所采取的治理模式也存在著很大差異,但從整體上來看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是政府主導模式,該模式下互聯網治理工作完全由政府進行,而相關企業、社會組織等其他主體則需要配合遵守法律,主要方式有網絡過濾技術、互聯網相關立法、行業準入制度制定、司法裁決等等,但在部分模式中也會由第三方部門介入并與政府進行合作[1]。第二是政府指導模式,這一模式需要政府與網絡行業相關主體的共同參與,主要依靠行業自律,同時由政府制定網絡技術標準等相關規定作為指導,但當行業內出現無法達成一致的糾紛時,也會由第三方機構進行仲裁。第三是行業主導模式,即完全依靠行業自律以及個人或企業間協商來進行治理。第四是綜合治理模式,也就是借助政府、行業主體等各方力量共同治理。
無論是哪一種治理模式,法律在互聯網治理中所發揮出的作用都是極為關鍵的。一方面,法律能夠對各主體在網絡環境中的權利與義務進行明確,創建合理的網絡規則與秩序,同時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對這些規則與秩序進行調整與完善,從而直接為互聯網治理提供支持。而在另一方面,通過其他相關領域的立法工作法律同樣能夠為互聯網治理帶來間接上的幫助,例如在教育方面,就可以出臺教育政策來推動網絡信息課程的普及與發展,從而提高青少年的網絡信息素養,樹立良好的上網習慣,這對于互聯網治理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保證法律的正當性是立法工作的關鍵所在,而在中國互聯網治理工作中,要想利用法律這一治理方式,就必須要圍繞對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個人利益的保護來進行相關立法,制定網絡信息傳播的相關規范,并對網絡行業相關主體的行為做出限制,這樣不僅符合我國《憲法》中對于公民行使權力與義務的規定,同時也維護了網絡法作為互聯網規范的正當性。
隨著互聯網相關立法工作的推進,我國網絡法目前正處于不斷完善之中,但對于網絡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卻一直未能得到明確。因此,法學視域下的中國互聯網治理必須要網絡法作為一個單獨的法律領域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根據互聯網立法不同于常規立法工作的各方面特性來建立單獨的立法類型[2]。當然,在立法工作中,也要清楚的認識到法律本身在互聯網治理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充分考慮其他治理方式的作用,而不可盲目迷信法律,試圖通過法律來解決所有互聯網治理問題。
為完善互聯網立法工作,有幾點立法原則必須要進行明確。首先,互聯網行業本身具有著很強的融合性,能夠在發展過程中融入到各個行業領域中,因而對于網絡法范圍的界定并不可固定化,而是要結合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持續更新。其次,網絡法對于公民、企業等主體的行為有著約束作用,但對于具體行為的限定,必須要在法律條文中做出清晰的描述,這樣既可以為工民提供明確指導,同時也以利于執法工作的展開。最后,網絡法對于公民、企業行為的約束要圍繞互聯網治理的根本目的展開,不可因過度限制而損害公民權益。
總而言之,法律對于互聯網治理工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要想在中國互聯網的治理中對法律這一治理方式進行有效運用,則還需要在立法工作中做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