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100080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要想提高市場經濟,必須要有效發揮法律的價值和作用,經濟法學非常注重法律制度的建設,然而對制度本身的重視度卻較低。針對哪些問題在法律范圍內,哪些問題要用法律途徑來處理,哪些問題能在法律的幫助下解決,怎樣使用法律,能處理到何種程度,運行法律要在哪種環境都是值得研究內容。
現階段,我國存在三個危機,直接影響著經濟穩定與安全,且制約著市場化變革的良好發展。第一個危機:經濟陷入滯脹局面,其中滯具體是指經濟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脹;第二個危機:區域政府債務危機凸顯;第三個危機是在投資活動中官員貪污腐敗現象嚴重。而這些危機是有共同點的,經濟增長圍繞國民生產總值進行,區域政府為提高工作績效,盲目投資,致使債務不斷增加,為貪污腐敗行為創造了有利條件。總的來講,引發危機的原因在于未合理處置好政府和市場間的關系,導致政府人員亂用權利。
要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先合理定位二者,在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區分好市場和政府的接線:應由市場處理的問題要全權讓市場負責,政府不得參與干涉。應由政府解決的則必須要協調到位。
創建市場經濟的過程非常不易,在未進行改革開放前,是不存在市場經濟的,由政府統一分配各項資源。在其體制成立后,經濟飛速發展,然而市場機制依然不夠成熟,政府以宏觀調控等方式來干涉市場行為。就二者關系而言,政府只有適度干涉市場,才有助于其機制的順利運作:需要管理、調控的沒有落實到位,影響政府職能和作用的展現。并且在資源分配上也沒有明確的界線,致使雙方都沒有展現出自身優質和價值,限制市場經濟良好發展。
站在依法制度角度來看,法治經濟觀念需要相關人員在法治的視野下完善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通過法律制度的方式把二者的界線區分開來,推動其法律建設,讓市場與政府能互相促進,生成合力[1]。
近年來,伴隨我國市場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三大產業都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雖是農業大國,然而在小農經濟的干擾下,農業市場化發展未取得理想效果。目前,大部分經營者都聞到了商機,加強資源整合,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利用網絡經濟樹立特色品牌等等,憑此吸引了大量專業人才。伴隨農村金融的飛速發展,市場將會發揮本身作用解決農民、農村等問題。
就工業而言,我國已正式進入轉型時期,只有創新才能推動變革,然而目前我國市場供需和科研成果不相匹配情況非常嚴重。高校作為教學與探究的主要力量,沒有全面掌握市場需求,對成果怎樣轉變成市場產品也未予以高度關注,對其漠然視之。但反觀其他國家,非常注重產學研相融合,重視市場和科研的對接,成果轉化率非常高。第三產業方面,我國較先進國家依然有較大差距,無論是在內部結構上還是服務方面都有較大提升空間。
如今,改革開放已走過了40個年頭,市場化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政府干預市場的力度也在逐漸減弱,但還未徹底縷清二者間的關系,實現聯合發展還有一段路要走。政府必須要尊重市場:第一,為市場需求供應優質服務;第二,杜絕所有違背市場競爭原則的不良行為,進而為市場打造出優越的運行氛圍,二者缺一不可[2]。
另外,針對市場經濟來講,誠信建設非常關鍵。在以往的熟人社會中,人們彼此熟悉,交易往往依靠道德約束。改革開放后,各種各樣的造假違約行為,存在社會各行各業之中。但在一個成交率高的陌生人環境中較熟人社會更要有誠信做保障。政府要全面落實信譽預警、失信懲罰、信譽恢復等制度,讓其變成維護社會安定和諧的主要手段。政府社會信譽系統中必須要做好規劃指引、宣傳教育和帶頭示范等工作。
第一,建設健全的法律責任機制。在行政范圍內,不斷完善政府機構建設與人員分配,合理下發各個級別的權利和職責,做好分工與調節工作。針對行政部門的有關人員,還要按照其職責與權限制定責任清單,杜絕推卸責任現象發生。在商事范圍內,證券工作者的不良操作屬于刑事、民事責任,企業發起者在企業建設進程中與成立后對第三方的法律責任、其他參與方均要確定其商事責任。
第二,要完善考核評價機制。考核要做到定量與定性的融合,制定指標時要科學合理,對不同職位、級別和領域的工作人員的考核指標都要結合實際情況定奪,以此提升考核的精準性。未通過審核的工作人員要為其劃分相應的責任,視情節嚴重程度把其薪資和績效掛鉤,或者是直接予以淘汰辭退處理。
綜上所述,在經濟法學不斷優化過程中,必須要保持經濟公正和經濟效率的平衡,為市場增加生命活力,加強其和政府、制度間的互動。另外,還要合理對三者進行合理定位,讓法律制度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進而促進市場經濟和經濟法學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