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芳
(553000 貴州省六盤水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 貴州 六盤水)
現階段,我國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相關法律的調整方式以及政府調控手段的改變成為了經濟法學界關注的重點項目。就經濟轉型的開始至今,我國的經濟法也隨之進行了適應性的調整。雖然至今為止我國的經濟轉型僅僅進行了近四十年,但是我國經濟法的適應性調整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轉型經濟的發展中,我國的經濟法逐漸分化為舊經濟法以及新經濟法。本文以轉型經濟背景下我國經濟法的發展變化為切入點,探究了轉型經濟背景下我國經濟法的未來發展。
對于如今我國正在使用的經濟法來說,1979年-1992年間我國使用的經濟法就是舊經濟法。在舊經濟法時期,我國對于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建國的初期,我國主要使用了計劃經濟體制,迅速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在1979年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后,依照計劃進行的資源配置并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我國的經濟發展機制逐漸轉向市場經濟體制。
舊經濟法以及經濟體制一直持續到1992年,在我國的第十四次全國人大中,正式提出了我國的經濟體制的建設目標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經濟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直到2000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實現了初步的建立?,F階段,我國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依舊在進行不斷的完善建設,相匹配的經濟法也在進行調整與更新。
可以說,從1993年至今,我國的經濟法屬于新經濟法,其主要的特征為“市場主導”。由于西方國家進行經濟法的建設與發展時間較長,所以我國在進行新經濟法的建設與完善中,更多的借鑒與吸取了大量的西方經濟法理論[1]。這樣的理論吸收使得我國的經濟法建設速度更快,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進行改進。例如,由于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但是在新經濟法中,對于我國“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發展結構較為忽視,而更重視對市場的核心作用的強調。
現階段,“民生”依舊是社會民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所以在進行經濟法的完善建設中,要更多的對“民生”理念進行體現,更多的維護與發展我國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經濟法完善建設的基本原則。
首先,要對社會本位以及私權保障進行體現。在經濟法的調整中,要對其社會本位的內涵進行強調,保障社會公用利益。為了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在進行經濟法的完善中,必定要將部分群體的個人利益進行讓渡。例如,為了更好的保障 生態環境,基于必須要求相關企業進行廢水處理。但是,在經濟法的實際實踐中,也要盡力的避免個人權利受到侵害。特別是對于由于經濟法制定與實踐出現偏差而造成的個人利權利的受損,要進行重點的規避。
第二,要對法律規制進行宏觀的調控。在轉型經濟背景下,要對法律規制進行宏觀的調控,實現對民生理念的強調。另外,還要重視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建立起基于弱勢群體的利益保護機制,最大程度的發揮出經濟法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懷。
對于法律來說,其有著經濟秩序以及社會秩序的維持功能,所以,在進行經濟法的完善與發展中,要更加重視對“秩序理念”的強調。通過對新經濟法的秩序作用進行充分的發揮,能夠保證在我國轉型經濟背景下,經濟結構、利益格局等都能夠得到良好的調整。
首先,在進行經濟法的完善與發展中,要對其市場秩序的穩定功能進行重點的體現。在轉型經濟背景下,我國現有的經濟格局以及利益分配機制都需要進行調整,這必然會引發人們的恐懼心以及防備心[2]。所以,通過經濟法,實現對社會各個群益的利益進行調節,并建立起可靠性高的規則只持續,就能夠使得各方面的變革在設定的路徑中運行。
第二,在經濟法的完善與發展中要對秩序的發展進行引導。我國經濟法不僅要實現對國民經濟運行的約束與規范,還要最大程度的給予市場發展的自由,引導個體對相應規范的自覺遵守。同時,還要利用經濟法的完善對經濟失序進行有效的預防,避免在轉型經濟背景下出現發展失衡的問題。
另外,在轉型經濟背景下,在我國經濟法的發展中要加大對統籌理念的呈現。在經濟法的完善中,要對價值進行統籌,確保效率與公正的價值平衡、以及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協調;還要對目的進行統籌,使得經濟發展、社會效益、法律效果更加平衡,人與自然的發展更加和諧;規范的統籌也是需要呈現的一個項目,要實現對外開放與國內開發的平衡以及區域發展的協調。
綜上所述,在轉型經濟背景下,我國經濟法也得到相應的完善與發展。就目前我國的經濟法調整與建設來看,我國已經進入了新經濟法的階段,在未來的發展中,要結合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重點對民生理念、秩序理念以及統籌理念的體現,避免在轉型經濟背景下出現發展失衡的問題,實現轉型經濟背景下經濟結構、利益格局等得到良好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