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琪
(213000 江蘇融暢律師事務所 江蘇 常州)
在我國婚約是一項重要的民事習慣,具有道德和法律上的約束力,但現實生活中往往存在給付彩禮而婚約不能實現的問題。因彩禮返還問題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甚至變成嚴重的刑事案件并不少見。其往往是借婚姻索取財物,濫用婚姻自由的表現,這一行為給男女雙方帶來物質上的損失和精神上的痛苦。因此,解決婚約彩禮返還問題還需要我們在司法實踐中尋找問題,追本溯源。
我國現行法律并未明確規定婚約財產糾紛案件雙方當事人的適格條件,因為彩禮糾紛較一般民事案件的特殊性在于,涉及到給付金錢和財物的當事人不僅僅是男女雙方當事人還包括其父母等親屬。盡管訂立婚約的男女雙方是婚約財產糾紛中的當然主體,但是作為彩禮的實際給付方和實際接受方的雙方父母是可以在實踐中就訴訟主體提出異議。法官也通常會將與彩禮的相關人員全都納入到訴訟當事人的范圍之中。按常理來說,這一慣常做法對解決訴訟爭議、明晰案件事實具有積極作用,但是不同的案件有不同客觀情況,司法機關應積極進行規范處理,而非漠視。
婚約彩禮風俗千差萬別,種類、名目繁多,司法解釋對彩禮的返還范圍未有細致的規定,多由法官自由裁量。從實踐中來看一般贈與和同居生活中消費的財物是不予返還的。但是,當贈與物的超出一定價值或者具有某些特殊意義的時候,這種認定規則又不會無條件適用。男女雙方往往也會對一般贈與物和消費支出在婚約關系破裂時錙銖必較。彩禮范圍的未予確定,會導致雙方矛盾激化,也會帶來法官自由裁量權濫用的風險。
保護無過錯方既是公平原則的體現,也是裁判正義的要求。實踐當中對于無過錯方的保護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彩禮返還的比例上并沒有給予無過錯方足夠大的比重;二是,我國現行法律規定是否返還彩禮以男女雙方是否進行結婚登記為重要節點,未辦理結婚登記的彩禮全部返還這一規定,未考慮到女方作為無過錯方提出解除婚約的情況,沒有對無過錯方做足夠的保護,因而該條操作性不強。
指導性原則的確立有助于法官公平、公正裁量案件,確保司法權威。彩禮返還裁判規則既要保障婚姻自由,又要充分考慮當地的風俗習慣。將指導性原則滲透到案件當中,最大程度保障個案的正義。
(1)婚姻自由原則。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1]給付彩禮應當是在不違反法律和婚姻自由的情況下,雙方基于真實意思表示發生的贈與行為。當男女雙方同居或者結婚了一段時間內感情破裂并難以維系時,彩禮的返還不應當成為雙方當事人解除關系的束縛。一方面,財物已被花費或者用完,贈與方憂慮解除婚約,接受方不能返還彩禮導致竹籃打水一場空而不敢提出。另一方面,解除婚約導致攤上官司,影響自身名譽,怕人嘲笑。因以上原因而被迫結婚,明顯違反婚姻自由原則。所以,只有保障婚姻自由才能在處理彩禮糾紛時保持公平、公正。
(2)保護婦女和無過錯方利益原則。婚約的解除對于女方和無過錯方的精神損害大于財物損失。實踐中有大量案例出現男女雙方同居甚至辦過酒席卻未登記結婚,而男方給付的彩禮早已用于共同生活中的情形。依據司法解釋要求女方返還不該返還部分的彩禮加重了女方的負擔。法官在審判此類案件應當考慮到女方在同居期間的付出,身體和情感的傷害以及社會輿論評價降低等因素的影響。從保護婦女的角度出發兼顧無過錯方在物質上的損失和精神上的折磨,還無過錯方一“公道”,確保無過錯方有勇氣繼續新的婚姻。
(3)法律和傳統風俗相結合的原則。中國社會是鄉土的,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2]彩禮根植于傳統風俗習慣中并延續至今。彩禮風俗與法律規定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實踐中將各個地區不同的傳統風俗習慣結合法律規定運用到當地婚約彩禮糾紛案件裁判當中是法院及其審判人員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法官專業素養的體現。審判人員尊重當地風俗習慣,考慮到個案當中的人情事理,有助于當事人對法院判決的內心信賴。
雖然在婚約財產糾紛案件中,訴訟主體問題的爭議不大,但還是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明確。婚約的主體是男女雙方,給付彩禮是基于婚約產生的在男女雙方家庭之間財物流動的行為。在訴訟主體的問題上,男女雙方是訴訟的當然主體,而與彩禮有關的家人及親屬也應是彩禮返還案件中的適格主體,但是男女方的家長及親屬不能單獨作為訴訟主體提起訴訟。
彩禮返還的范圍和比例是彩禮返還案件當中需要法官認定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也是法官能夠最大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地方。通過對大量案件在實踐中的考察,可以明確:為締結婚姻而給予的財物,具有特殊家族意義的物品或財物以及明確表示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財物都應當認定為彩禮。而共同消費了的金錢或物品,長輩給予的禮節性的紅包或其他小宗贈與物以及男女雙方戀愛時為增進感情而贈送的一般禮物不宜認定為彩禮。江蘇省姜堰市人民法院發布了《江蘇省姜堰市人民法院婚約返還彩禮糾紛案件裁判規范意見》[3],明確規定彩禮糾紛2000元以下的小額贈與一般不予返還,超過2000元的酌情返還。學習姜堰市法院做法,作出一個適合當地彩禮返還糾紛案件的金錢數額返還標準,有利于法官對婚約彩禮糾紛的把控,確保同案同判。
婚約彩禮糾紛也應當遵循男女平等之原則,充分且客觀的分析雙方的主觀過錯,把過錯程度作為考量彩禮返還比例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實生活中,男女雙方都有可能是發生婚約違約行為是過錯方。彩禮返還糾紛可以借鑒調解無效準予離婚的規定由無過錯方向過錯方申請賠償。若給付彩禮的是過錯方,則返還彩禮的比例應當降低;若接受彩禮的是過錯方,則返還彩禮的比例應當提高。這樣一來,既不一味強調保護婦女的利益導致男方顯失公平,也不會因為女方在同居期間內辛苦付出或者遭遇流產等身體和心理傷害而得不到補償。
彩禮作為我國婚姻制度的重要內容,已經擁有了幾千年的歷史。現今我們除了完善彩禮返還相關立法以外,還應當注重傳統風俗習慣的運用,制定合乎情理的規范,使判決既合乎法律又合乎道德。當然因婚約而引發的彩禮糾紛,本質上是有別于普通的民事糾紛的,這關系到男女雙方繼續今后的婚姻生活。故而,審判人員要充分發掘法院調解作用,更好地解決彩禮返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