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杰
(161005 齊齊哈爾市中級人民法院 黑龍江 齊齊哈爾)
民事執行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最后階段,也是保障民事生效判決得到落實的關鍵環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之下,全國各級司法機關和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具體落實,工作成效顯著,執行質效提升,執行難狀況得到一定改善。2016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高法工作報告,提出“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破除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藩籬?!盵1]但是,當前民事執行工作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執行難”狀況仍未得到根本解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依法治國進入全面推進階段,法治建設駛入快車道,立案難、審理難等狀況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執行難”問題依然比較嚴重,阻礙了改革的快速進展,執行積案現象嚴峻,一些生效法律文書得不到實際有效執行,司法裁判的權威和司法公信力遭受貶損。
“切實解決執行難,依法保障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切實舉措,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承諾。當前,基本解決執行難正進入攻堅期,為了更好的解決執行難問題,筆者從主要難點入手,梳理困難,探尋原因,在此基礎上選取相應對策,以期對深化執行工作改革有所裨益。
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導致被執行人逃避債務、惡意隱匿轉移財產等現象比較普遍。主要表現形式有訴訟前或訴訟過程中轉移財產,濫用異議權、復議權或異議之訴權拖延執行,采取虛假訴訟方式逃避執行等。[2]
受財政和編制所限,各地法院具有辦案資格的執法人員數量不足,無力應對大量的執行案件。執行輔助人員的配備也遠遠無法滿足案件數量需要,書記員、法警等人員數量缺口較大。此外,執行工作硬件設施也有欠缺,外出執行的車輛、燃油、通信、資金等方面難以得到保障,異地執行工作開展困難。
跨部門、跨行業信用信息共享的征信系統尚未健全,限制失信被執行人高消費等多項措施無法真正落實。不動產登記數據庫信息聯網和共享程度不夠,招投標、政府采購限制系統不夠全面,對失信人員及其財產的多部門協同控制系統尚未建成,執行救助專項資金尚未設立。
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在立案標準和犯罪構成要件認識不統一,立案標準嚴苛,并且對不符合立案條件的案件不愿出具《不予立案通知書》,影響刑事自訴程序的正常啟動。拒執罪的認定標準法律規定不明確,如“有能力執行”如何理解;“拒不執行”行為從何時開始起算;“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如何衡量;如何解決犯罪競合問題;拒執罪的適用對象是否包括民事調解書、行政調解書等眾多問題[3]這些問題的厘清都有待于進一步明確的司法解釋的出臺。
由于第三方評估體系建設尚未健全,如何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嚴格規范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的規定(試行)》的規定,建立無財產案件退出和恢復執行自動銜接機制仍是執行工作面臨的難題。執行難是否基本解決,必須要以人民群眾滿意作為唯一標準,而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不能由法院自己認定。
為了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必須加強各部門聯動機制,檢察、公安、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應信息共享,聯動配合,建立健全覆蓋本地區被執行人財產和身份信息的查控系統,涵蓋政府采購、招標投標、行政審批、政府扶持、融資信貸、市場準入、資質認定等各個方面,落實信用監督,形成多方位合力,由法院“獨唱”變為各方“合唱”。依托最高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細化具體操作細則,全力擴大聯動范圍、懲戒手段,通過褒獎誠信、失信懲戒,加大“賞誠罰奸”的力度、范圍,促進跨部門、跨行業信用信息共享,推動健全社會征信體系。[4]
法院和相關部門應著力拓寬被執行財產發現渠道,提高案件實際執結率和執行標的到位率。同時,要不斷完善立案、審判和執行三階段工作的銜接配合、保全申請與執行查控系統的銜接配合。此外,不斷完善司法拍賣、司法評估程序,降低費用、縮短周期。
應結合信息化發展,運用信息手段綜合治理和懲戒失信??梢酝ㄟ^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電子屏、公告等多種形式,公布失信被執行人,促使其主動履行判決和裁定。對隱匿財產、拒不履行義務的,要敢于運用拍賣、拘留等多種手段,強力推進執行攻堅。對公安機關不受理的拒執案件,要在督促其履行法定職責的同時,鼓勵和支持申請執行人提起刑事自訴。
當前信息化技術發展迅猛,信息技術的充分運用能夠為執行工作提供極大的幫助。因此應當整合信息資源,將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發布系統與鐵路和民航等售票系統、人行征信系統、工商注冊系統等進行對接,全面限制失信被執行人出行、貸款、工商注冊等活動,全面掌握失信被執行人行蹤、活動、消費、經營等方面的動向,讓失信被執行人無處藏身、寸步難行。
應構建和完善被執行人法人人格否認機制和自然人破產制度,細化執行終本案件的程序標準和實質標準。明確界定“窮盡所有財產查控途徑”的標準,賦予當事人在終本程序中的異議權和抗辯權,設定終本案件強制聽證程序。同時還要設立定期財產查控機制,一旦發現可供執行財物立即恢復執行,合理確定恢復執行的適當期限及執行退出機制。2017年1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中國法學網”發布了“人民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第三方評估指標體系”,共設計了230多個具體指標,對全國四級法院執行工作進行全面考核。指出評估工作的開展要設定全面與重點兼顧的評估內容體系,在評估方法上強調客觀量化、注重一手數據,最終得出關注律師和當事人、兼顧協助單位的評估結論。[5]
一方面通過司法解釋從時間標準和實體標準兩方面明確“有執行能力拒不執行”的含義。對于案件當事人以法律文書生效時間為起點計算拒不執行的時間點。協助義務人、第三人則以法院通知時間為起點進行計算。同時明確查控到的財產是否具有經濟性、非人身性、可合法轉讓性、可強制執行性及滿足債權人債權性等幾方面的特征。另一方面,應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適當擴大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適用對象,科學處理案外人拒執時發生的犯罪競合問題。將進入執行程序作為裁判依據的民事調解書和行政調解書也納入到拒執罪的犯罪對象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