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坤
(710000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 陜西 西安)
我國刑法第14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所以對盜竊故意的認識內容可以歸納為:行為人明知自己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會引起他人財產遭受損害的危害結果。同時,對盜竊罪的具體構成要件進一步的分析,就會發現一個問題,行為人在盜竊時是否必須認識到自己竊取的物品是財物,具有一定的價值?
盜竊罪實施的對象為財物,財物作為盜竊罪的客觀構成要件組成部分。所以不難得出,只有行為人主觀上認識到其盜竊的物品是財物,盜竊罪才能成立,反之行為人沒有認識到所偷盜的是財物,那么將不會觸犯盜竊罪。
作為盜竊罪對象的財物的屬性沒有作出任何限定,此種意義上來說,盜竊罪并不要求特定的對象,但是,與其它罪相比較,盜竊罪的行為對象就是特定的,即只能作為財物,而不能財物以外的對象。所以,并非任何偷盜行為都成立盜竊罪。例如,偷盜嬰幼兒的行為,并不成立盜竊罪;而盜竊信用卡并使用構成盜竊罪,因為信用卡本身所包含有不確定的價值,具有財物屬性,所以財物作為盜竊罪的對象,行為人需要對此有認識,影響著此罪與彼罪的界限,影響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問題。聯系實際如果行為人在進行盜竊時沒有認識到其所竊取的是財物,那么行為人缺乏其行為侵犯公私財產的可能性,就無法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侵犯財產的危害結果,當然意志因素上也就不會存在具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故意。只有認識到自己所盜竊的是財物,才可能進一步認識到盜竊行為侵犯財產的性質,才可能具有盜竊罪的意志因素,才可能具有盜竊的故意。刑法沒有將某種物質評價為財物,也沒有將其作為其他法益的物質表現進行保護時,行為人“故意”竊取該物質的,不成立盜竊罪。反之,如果某種物質原本被刑法評價為財物,但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自己所竊取的是財物,即行為人以為自己竊取的不是財物的,也不成立盜竊罪。如甲到乙家,發現乙家家徒四壁,見桌上一塊玉墜,斷定是不值錢的仿制品,順手拿走。后經鑒定為唐代玉墜,此種情況下行為人缺乏竊取的故意,并沒有認識到自己所竊取的是財物,不構成盜竊罪。
盜竊罪的主觀成立要件除了盜竊的故意之外還需要具備非法占有的目的,盜竊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具有如下特征:非法占有目的不同于簡單的使用意圖、挪用目的。其具有持續所有的意圖,這意味著行為人意圖將他人之物當作自己之物而長期予以控制和支配。這一特征使得盜竊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與其他侵犯財產的犯罪相區別。使用意圖,表現為行為人對于非法取得的他人財物,暫時占有不具有所有的意思,意圖暫時使用而用后歸還;而挪用目的表現盜竊罪只能是盜竊他人占有的財物,對自己占有的財物不可能成立盜竊罪;非法占有目的不同于毀損目的。盜竊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其取得“物之價值”的意圖具有“意圖獲利”的特征,這意味著行為人意圖按照財物的經濟用途利用處分他人財物從而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這一特征使得盜竊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與故意毀壞財物罪毀損目的相區別。毀損目的,表現為行為人對于他人財物意圖背離財物的經濟價值與使用方法將之予以毀滅或損壞而并無從中獲益;非法占有目的不同于牟利目的。盜竊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其取得“物之價值”意圖的“意圖獲利”特征,既包括意圖獲取基于使用財物而直接體現的功能價值,例如,將竊取的汽車,物品進行直接的使用;也包括意圖獲取基于使用財物而衍生的經濟利益,例如,將竊取的手表進行倒賣而獲得現金。所以行為人要構成盜竊罪必須具有排斥權利人占有使用,并將他人的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按照其盜竊意圖,利用處分的意思。
“盜竊罪的行為是竊取他人財物”這一說法在學界并無爭議,但竊取行為是否僅限于秘密竊取則存在不同意見。通說認為,盜竊罪的本質是秘密竊取他人的財物。秘密竊取,是指實施偷盜行為的行為人,采取隱蔽的方式,使財物所有人或保管人不知財物已被轉移。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認為盜竊行為并不限于秘密竊取,如果將盜竊行為定為秘密竊取,那么必然存在漏洞,造成同罪不同罰現象,不利于司法公正,國外的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均不要求秘密竊取,實際上完全存在公開盜竊的情況。例如,日本刑法理論界認為,所謂竊取,是指違反占有人的意思,將他人占有的財物移轉至自己占有的行為,竊取本來是指秘密取得之意,但即便公然實施也可構成本罪,美國刑法界認為,侵略性地從他人那里拿走私人財物,應負盜竊罪的刑事責任。英國關于盜竊罪的規定是,“如果一個人懷著永久性地剝奪他人財產的故意,不誠實地把他人財產據為己有,那他就犯有盜竊罪”。筆者認為盜竊罪的竊取行為應限定為秘密竊取,對秘密竊取的限定,有利于區分此罪與彼罪,例如盜竊罪和搶奪罪有很多共同之處,比如兩罪都是針對財產的故意犯罪,并且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取得公私財物,區分盜竊罪和搶奪罪的最核心要素就是搶奪罪是以公開奪取的方式取得財物,而盜竊罪是以秘密竊取的行為取得財物。因此,如果不將竊取行為限定為秘密竊取,則無法和搶奪罪加以區分。
同時應對秘密竊取做如下解釋:①秘密竊取行為僅針對財物的所有人、占有人具有秘密性,對第三人是否知道,發現不影響秘密竊取的成立。所以在竊取行為發生時,只要財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不知竊取發生即可,財物所有人、占有人之外的其他人明知不影響竊取行為的秘密性,譬如,在公交車行駛中,小偷趁乘客不注意之際,將乘客口袋中價值數千元的手機竊走,小偷的行為恰好被其身后的兩位乘客看在眼中。由于小偷竊取手機的行為不被財物所有人所知,因此該行為仍然屬于秘密竊取。②秘密竊取是指行為人實施的是不讓人知覺的行為。即竊取行為人以避開人知覺的方法占有財物,即使財物所有人、占有人發現了行為人的竊取行為,只要行為人客觀上實施的是秘密竊取行為,就不影響秘密竊取的認定。
刑法上的財物應當限定為通過人的行為可以攻擊,侵害的物。這一學說相對來說較為傳統,認為物的對象只能是有形之物。但是這很多無體物也存在著被盜竊的可能性。比如盜打他人電信號碼,造成他人電信資費損失。此外,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無體物也可以成為盜竊罪的對象。比如張明楷教授認為盜竊罪的行為對象是財物,包括有體物和無體物。
財物作為盜竊罪的對象,其所應具備如下的特征:具有經濟價值,能夠被人支配、占有和利用,須為他人所占有。首先,沒有價值的物品沒有被竊取的必要。經濟價值是衡量犯罪成立與否以及罪刑輕重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其次支配,強調實際可控支配。電力,煤氣,雖然我們不能進行物理上的支配,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一系列物理手段改變它的流向等,因此也應該屬于可支配的范圍。因此,無體物和支配性兩只之間不存在對立關系。對于不能夠被人支配、占有和利用的物體,不能成為盜竊的對象。最后占有必須是他人所占有。此處的占有應當以一般的社會觀念加以規范,比如說物品雖然不在所有者的直接占有之下,但是處于所有制的可控范圍之內,仍然應當視為行為人占有該物品。也就是說占有并不等于持有,這里強調一種事實上的占有。因此財物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已為他人所占有,就不能成立盜竊罪。比如所有權人將財物交由他人保管,他人代為保管后拒不退還的,成立侵占罪而不是盜竊罪。
盜竊罪作為實踐中頻發的犯罪之一,應當將對其的研究和實踐相結合。對于盜竊行為出現的新形態,是否列入盜竊罪的范圍以及如何進行定罪處罰問題應當隨著實踐的發展進行完善推進。對盜竊對象的準確定位,有利于準確的適用刑法,也有利于我國盜竊犯罪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