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翔
(225800 寶應縣人民檢察院 江蘇 揚州)
權力來源: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國家,在大陸法系國家,一般檢察機關都擁有法律監督權。我國《憲法》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可以說,法律監督職責是我國憲法賦予檢察機關的光榮使命和神圣權力。而民行檢察監督的本質就是人民檢察院通過行使該項權力,對人民法院辦理的民事、行政案件的審判、執行工作進行監督,是行使法律監督權的重要方式。
以前,檢察機關往往通過調閱卷宗等方式,對人民法院辦理的民事。行政案件進行監督。而提起公益訴訟、抗訴的案件則少之又少。據統計,2003年至2007年,民行抗訴案件僅占法院審結案件總數的0.28%。十八大以來,隨著新一輪司法改革的不斷推進,檢察機關提起民行檢察監督的方式雖然比以往有了明顯的增多,尤其是在行政公益訴訟方面,取得了空前的進步。但是,就整體而言,通過調閱卷宗的形式仍然是主要的方式。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基層檢察院向上級檢察院提請抗訴的熱情不高。在民行案件中,尤其是民事案件,絕大多數都是由基層法院審理的,人民檢察院在進行監督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原判決、裁定有問題,只能向上級檢察院提請抗訴,大大削弱了檢察院對法院的同級監督作用,同時也無形中加大了上級檢察院的工作量,因此導致了民行案件抗訴率一直偏低。二是受社會對民行檢察監督的質疑。長期以來,尤其是在反貪部門未轉隸之前,社會上總是認為檢察機關的權力過大,認為檢察機關對審判工作的干預力度過大,對民行案件進行過多的檢察監督更會加深這種誤解。檢察機關的同志不論是出于對公檢法協調辦案的考慮,還是出于社會影響的考慮,都盡量降低在民行監督方面的標準。三是在民行案件方面,檢察官的業務能力與法官相比,業務能力稍遜一籌。人民法院內部分工明確,民事、行政、執行等各項工作都有專門的庭室和法官辦理,無論是辦案經驗還是業務熟練方面,都強于檢察院。這也就導致檢察院進行民行監督工作面臨極大的專業性挑戰。
民法遵循意思自治,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應當充分體現在法律文書中。同樣檢察機關進行民行監督,也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進行民行監督工作不同與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在人民審判過程中,人民法院會依法開庭審理,此時雙方當事人及委托代理人會出庭參加訴訟,法官可以充分了解雙方的想法,從而作出裁判。然而,檢察機關并沒有組織雙方當事人出庭的權力,對法律文書是否違法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的意思表示都只能從卷宗中去發現,先不論檢察官在民事、行政案件中的專業素養,單憑書面審查的方式就判定人民法院的法律文書錯誤是極度不尊重事實的。因此,民行檢察監督需要急切的引入當事人的參與,從而才能使得監督更具有合法性、合理性。
從目前司法實踐的狀況來看,檢察機關在民行監督方面,往往都是亡羊補牢式的事后監督。雖然從刑式上來看,這是不干預審判的表現。但是,事后監督也存在著種種不足,比如:監督效果差,不正確裁判文書造成的損害后果無限擴大,當事人的維權成本與檢察機關的監督成本過高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民行監督工作的深入開展。在新一輪司法改革中,檢察機關的職權有了很大的調整,尤其是繁重的反貪工作轉隸到監察委員會,這使得檢察機關可以抽調出人力、物力、財力從事以前被忽略的民行監督工作,更好的維護法律的權威性。這就需要我們的檢察機關改變以往被動的事后監督模式,開辟一種新的符合法律要求與現實需求的監督模式。
當分析完民行檢察監督在司法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對癥下藥,從問題角度出發,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去完善民行檢察監督。
目前,民行檢察監督的方式較為單一,一般都是以審查卷宗為主,提起公益訴訟和抗訴為輔。隨著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化,許多檢察院開始陸陸續續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并不斷地從行政公益訴訟拓展到民事公益訴訟。未來,我國的民行檢察監督工作應當放在公益訴訟方面。公益訴訟顧名思義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訴訟,檢察機關通過行使國家公權力參與到公益訴訟中去,能夠更好的維護涉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未來,我國的民行檢察監督需要在當事人參與機制方面入手,進行改革。可以探索民事、行政案件的檢察監督以當事人的申請為啟動條件,建立當事人與人民法院平等對話的協調機制,讓檢察機關在當事人與人民法院之間構建良好的對話平臺,方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件的審理過程,加深檢察官對人民法院作出裁判文書的正確與否的認識。
從法院與檢察院的關系來看,雙方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在民行檢察監督方面,更需要雙方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理想上,我們的溝通協調機制不應當是沒有原則的一味妥協,而應當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針對當事人所反映的問題,進行相互說理的過程。因此,加強兩院的溝通協調機制是一個需要在司法實踐中長期摸索,如何才能達到最佳的平衡。
綜上所述,在未來的檢察工作中應當重民行檢察監督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作用,更好的為社會主義法治事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