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菁
(361000 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 福建 廈門)
司法鑒定,系在訴訟程序中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業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司法鑒定的準確性關系到整個司法的公正和工作效率。如果司法鑒定的意見沒有得到采信,就會浪費大量的時間、金錢成本,因此對司法的鑒定費用進行專門的探討是存在其必要性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訴法》)第七十六條規定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一百二十一條,我國鑒定程序的啟動,一般是依據當事人的申請,由法院審查決定,若當事人未申請而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托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因此,最終鑒定程序的啟動仍是由法院決定,法官對鑒定項目是否合理的審查至關重要。而這些需要鑒定的事項一般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在考慮各方面因素的情況下,法官一般都傾向于啟動鑒定程序,而鑒定程序啟動的必要性考量受到弱化,由此有些案件中鑒定費用的產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
在很多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尤其是掌握著對鑒定事項能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檢材或比對樣本的當事人,例如文書鑒定、工程造價鑒定中,拒絕提供檢材或提供不真實、不完整的檢材,將直接導致無法完成鑒定程序或得到不能反映真實情況的鑒定結論,無法達到司法鑒定的原有目的,甚至直接影響案件的審理結果。而這也直接影響著鑒定費的承擔,因為一般鑒定申請方正是由于無法掌握到關鍵的證據,才提起鑒定申請,一旦對方不予配合,鑒定申請方將直接承擔鑒定無法得出有效結論的后果,進而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最終承擔鑒定費用。
司法鑒定結論是鑒定人利用其專業知識和科學手段,根據各方提供的檢材和比對樣本,依據法定程序,針對鑒定事項提出其書面的專業意見或判斷。這導致了鑒定結論能否得出以及最終是否采納受限于多種因素:首先,鑒定人自身的專業素養,以及進行試驗的技術手段的準確性和實驗器材的精確性;其次,必須依據法定程序,鑒定人不得自行接受當事人提供的未經法院組織、經過各方質證的材料;再次,法院及當事人提供的有關鑒定事項的檢材及比對樣本的全面性、客觀性;最后,對于鑒定結論,經過庭審質證最終是否采信存在不確定性。一旦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導致鑒定結論的不科學、不客觀,甚至最終導致不予采信必須重新鑒定。而這一切的風險和費用,若一味的強加給鑒定申請人,則是不公平的。
目前司法實踐中,一般都是由鑒定申請方先行承擔鑒定費用,最終再由法官根據審判結論對鑒定費在當事人中進行分配。司法鑒定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由市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市司法行政部門制定,同時該費用正式收取時還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主要包括鑒定法律程序是否合理,鑒定目的是否完成。目前司法實踐中,鑒定的程序要結合案件審理的需要,法官對案件性質和進展的理解和把控,若在鑒定是否啟動以及鑒定目的為何的審查的過程中不嚴格或不專業,就可能產生鑒定流于形式,產生不必要的訴訟成本,浪費司法資源等情況。
第一種,將鑒定報告理解為申請人舉證證明自身主張的證據,鑒定費用的分配相應參照“誰主張,誰舉證,誰負擔”的原則來確定。該做法依據是國務院頒布的自2007年4月1日起施行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其中第12條規定:“訴訟過程中因鑒定、公告、勘驗、翻譯、評估、拍賣、變賣、倉儲、保管、運輸、船舶監管等發生的依法應當由當事人負擔的費用,人民法院根據誰主張、誰負擔的原則,決定由當事人直接支付給有關機構或者單位,人民法院不得代收代付。”
第二種,鑒定費屬于“其他訴訟費用”的一種,應當由敗訴方承擔;部分勝訴、部分敗訴的,由法院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進行分配。該做法依據仍為前述《訴訟費用交納辦法》。該辦法第二章規定為“訴訟費用交納范圍”,而鑒定費的交納規定就在該章的第12條,顯然鑒定費屬于訴訟費用的范疇,因此最終鑒定費用的分配應適用訴訟費用分配的規則最終確定。
第三種,根據案件當事人對鑒定程序的產生、進展、結論的綜合判斷來決定鑒定費用的分配。該做法適用的較少,但在侵權類案件中,有較為典型的適用情況。例如在可通過其他途徑查明是否存在侵權行為以及侵權造成的損害數額的情況下,被侵權一方仍堅持鑒定,此時鑒定費用如明顯高于其訴求,則可認定為系其自行擴大的損失,要求侵權人根據侵權行為的過錯承擔鑒定費用就不再合理。
第一種做法,可能出現一方當事人惡意增加對方舉證難度,導致鑒定程序不得不啟動,例如民間借貸案件中,借條上的借款人否認其簽名的真實性,導致借條持有人即出借人考慮通過鑒定來強化其借條的證明力,此時將鑒定費用認定為出借人的舉證成本而分配給出借人就顯得不合理。第二種做法中,司法鑒定機構屬于中介機構,其直接向鑒定申請人收取鑒定費用,該費用不經過法院的賬戶,也不宜經過法院的賬戶。此類費用,系鑒定機構因其向鑒定申請人提供了專業服務而產生的,亦不宜認定為“訴訟費用”。而第三種做法,本身適用就存在局限性。
筆者認為,司法鑒定費用,可視為一種“損失”,不屬于訴訟費用,也不純粹是舉證的成本。司法鑒定,應由依法具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申請,相應的鑒定費用亦應由該方先行預交,待得出鑒定結論或因其他原因鑒定程序終止并最終產生鑒定費用后,由法院詢問鑒定費用預交方,該鑒定費用是否增加為其主張的訴求(如預交方為原告)或列為其抵扣原告訴求的答辯事由(如預交方為被告),法院再行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及當事人對鑒定費的產生是否有過錯、具體的過錯程度在判決中進行分配,如當事人不在規定的時限內對鑒定費用提出主張,則不予處理①。
這種做法,綜合考量了鑒定程序啟動的必要性及合理性,鑒定人及鑒定程序的合法與否,鑒定事項是否最終或部分完成,鑒定意見是否最終采納,各方當事人在鑒定程序中的過錯情況各方面,能夠避免一方當事人惡意利用鑒定程序,增加對方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此時,對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對全案事實和證據的審查更為細致和全面,謹慎掌握舉證責任的分配,因為這涉及到鑒定的申請方是誰,以及最終判斷導致鑒定費用產生的過錯方是誰。相信隨著司法實踐的日趨豐富和相關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法官對有關鑒定程序的啟動和鑒定費用的分擔將更為統一和合理。
注釋:
①為了避免訟累,一般要求當事人明確陳述對預交的鑒定費用是主張還是放棄,不建議另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