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新新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了消費者為生活所需購買、使用商品及接受服務的權益受到法律保護,而醫院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也屬于患者的必要消費,也應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但兩者是有區別的。
患者就診需掛號,掛號相當于患者和醫院簽訂合同,患者拿到掛號單即這種合同關系正式成立。就合同法而言,合同雙方的關系地位是平等的,沒有哪一方是主導地位,不管身份地位、經濟實力如何。就法律效應來說,醫院有義務為患者提供相關醫療服務,同樣,患者也有責任向醫院支付相應的醫療費,醫患雙方是合作關系。但當遇到危重癥患者時都是先搶救,再補交費用。遇到住院欠費病人,醫院通常邊催款邊治療。這有別于純粹的經營者和消費者的關系。這是以治病救人的職責和相互信任為基礎。
從民事法律的角度看,醫患雙方擁有平等的地位,醫患之間存有某種合作關系,所以雙方在享受自己權利的同時都應該履行好應盡的義務。另外,醫院不屬于國家行政機構,故無權對患者進行行政管理。其次,民事法律關系是等價有償的財務關系,所以醫院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患者應該支付醫院等價的金錢,醫院沒有義務為患者提供無償的醫療服務。最后強調的是,醫患雙方的法律關系雖然會因為國家規定有所變化,但該法律關系的固有性質是不會變的。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針,隨著法治觀念日趨普及,醫護人員或患者的法律意識都有所提高,一旦發生問題,大家會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故近些年醫療糾紛案件屢創新高。醫療糾紛案件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案件,審理起來相當棘手,主要原因是醫療糾紛民事訴訟的訴因和案由對案件的審理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醫務人員為患者治療時,如因工作疏忽給患者帶來負面影響,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院方承擔的只是過錯責任,即使醫護人員是故意為之。《侵權責任法》中的相關內容也是法院在處理關于醫療糾紛時的重要參考。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明確規定了醫療機構無需承擔非醫療事故的賠償責任,但是《民法通則》中的相關條例與之相悖,由于《民法通則》的法律效應更高,故人民法院對醫療事故鑒定時,必須對兩種條例進行研究,先確定醫療機構是否違規。一旦發現是由于醫務人員的過錯而對患者的治療造成不好的影響,無論有沒有造成醫療事故,本次事故都按照醫療事故處理,醫務人員要承擔所有責任且做出相應賠償。
《侵權責任法》中有規定說,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任何妨害醫護工作、影響醫療秩序的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條法規就是為了維護醫療機構及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醫患雙方需要相互信任,避免發生患者家屬鬧事的現象。一旦發生,患者行為是違法的,醫院方可以依法進行維權。
醫療機構是為患者服務的一個組織,其中醫療管理機構應當致力于解決患者所面臨的最主要的難題,比如現階段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醫療機構需要最大化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就是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財產負責,同時也要加強對醫務人員合法權益的保護。醫療糾紛民事訴訟案件的增多對醫療行業的發展其實是一件好事,只有更多的醫務工作者和患者愿意站出來,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醫療行業才能獲得更多改進,得到更長足的發展。用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來處理和解決醫療糾紛,才能更好地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讓醫療行業的發展更加順利。
用法律來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要懂法,所以醫療機構需要更全面地了解和學習關于醫療糾紛民事訴訟方面的法律,為解決醫療糾紛做好準備。醫療機構可聘請專業的法律工作者,一方面可組建屬于自己的法律團隊,專門處理相關的法律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培訓醫務人員,讓每個人都能掌握相關法律知識。這樣,醫務人員與患者才能夠相處得更加融洽。
自身職業道德水平和溝通能力的提高對于更好地解決醫療糾紛民事訴訟案件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與患者良好的溝通,讓患者對診療過程充分認知,也是減少醫患糾紛的基礎。在平時的醫護工作中還要提前做好應對突發狀況的準備,要注意處理好與醫患關系,盡量減少與患者產生矛盾,這些都需要醫護人員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職業素養和溝通能力才能做到。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和溝通能力直接影響醫療糾紛案件的數量。
醫療糾紛屬于民事訴訟這一點已受大家認可,醫療糾紛案件近幾年已經逐漸被民眾熟知并關注,醫療機構必須拿出主動積極的態度來處理和應對出現的醫療糾紛,不能逃避問題,更不能置患者于不顧,同時還要保護醫務工作者的權益。醫療糾紛問題反映的不僅僅是醫患之間的問題,更是現代社會醫療機構存在的普遍問題,所有的醫療機構都需要引起重視,認真處理醫療糾紛,確保我國醫療事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