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山磊
(300000 天津市薊州區人民檢察院 天津)
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在日常生活當中,詐騙行為屢禁不止,現行的法律法規雖然對懲罰詐騙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在具體的實踐當中,對于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如何區分,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對欺詐罪與民事行為欺詐的界限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刑法法典第266條當中,采用了簡單罪狀的立法方式來對詐騙罪進行了定義,各種刑法著作對于詐騙罪的概念和表述也有不同的特點,有的學者認為,詐騙罪指的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虛構的事實來對真相進行掩蓋,并且騙取較大的公私財務的行為。而有的學者認為詐騙去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的欺騙方法,使受害人限于錯誤認識,自愿處分財產,從而騙取較大財產的行為。不管如何定義詐騙罪,其特點就是利用欺騙的方法,來實現侵占財產的目的,而這也是詐騙罪的根本所在。
詐騙罪侵犯的客體。詐騙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人,而犯罪的對象是形式多樣的,可能是財物,也可以是不動產,但是歸根到底都是用欺騙的方法來獲取這些財物,例如刑法分則在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的八種金融詐騙罪當中,包含了集資詐騙罪,貸款,詐騙罪等一系列詐騙罪,這些應該按照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的原則來進行處理。
詐騙罪的客觀特征方面,其主要表現在采用虛構事實、故意隱瞞事實的真相,采取各種欺騙方法,使受害人限于錯誤認識,自愿將自己的財產進行處分,從而騙取較大數目的財務,或者是采取詐騙方法,促使被害人進行自愿的支付行為,而且騙取的財務數目一般比較大。
在漢語當中,民事欺詐行為主要是不法分子利用狡猾奸詐的手段進行騙人,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當中曾經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是將真實的情況進行隱瞞,從而使得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認定為民事欺騙,民事欺騙行為構成特征主要包括被欺詐人因為欺詐人的錯誤而作出錯誤的判斷、被欺騙人因為錯誤意識而做出意思表示這些都是民事欺騙行為的構成特征。總的來說,民事欺詐行為人主觀目的是通過瞞、哄、誘導的方法,使受害人產生錯誤認識,做出對其不利而對欺詐行為人有利的行為,通過“履行義務”的合法形式,謀取非法利益,其實質是“不法獲利”,主觀故意是間接的。而詐騙行為則不同,行為人主觀上根本沒有擔負義務的動機,只企圖虛構事實迷惑受害人上當受騙,交出財物,非法占有,其主觀故意是直接的。此外,刑事詐騙行為人完全是虛構事實、無中生有,根本不具備履行義務的能力和條件。而欺詐行為人則是基于一定事實基礎上的夸張、擴大,屬部分內容不真實,且有一定承擔義務的能力和條件,也就是說其所實施的行為中有合法的民事內容的部分。
對于詐騙罪來說,學術界存在著觀點不一的現象,但是在實際的判定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意識到,從主觀上看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用他人財物的目的,這是區分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的重要標準旗幟,在司法實踐當中,應該通過客觀行為的分析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次,還應該進行具體的分析造成無法歸還后果的原因,以此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最后,要對案件進行綜合起考慮,從全過程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用的目的。在具體的實踐過程當中,詐騙罪主要包含了騙取專用發票,利用宗教迷信詐騙等一系列詐騙行為。
民事欺詐,主要指的是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是對真實的情況進行隱瞞,誘導對方限于錯誤的意識,并且做出錯誤的表示,從而實現簽訂合同的目的,通過不平等的條件獲取非法利益,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認定:
首先,民事欺詐行為并不一定存在契約,而在合同民事欺詐當中,這個必須有合同作為中介;其次,民事欺詐行為的心態方面,主要可以分為一般民事欺詐行為和特說民事欺詐行為,一般民事欺詐行為主要是從欺詐行為的初衷來看,在這方面首先應該看受害人的意思表示是否屬于自清晰的狀態之下,進而對不真實的意思進行分析,以此來判定是否屬于一般民事欺詐性。而在特殊民事欺詐行為當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欺詐的范圍不斷地擴大,在某些領域的欺詐行為已經偏離了當初對欺詐的定義,從現在的欺詐行為來看,有些欺詐行為更多的是從其他人的行為本身來對其進行分析。如果當事人的行為已經傷害了他人的利益,其就屬于欺騙行為。
現在生活當中,欺騙行為比較普遍,而在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的認定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疑惑,在具體的分析過程當中,首先應該對詐騙罪的突出、特有的屬性進行分析,再次從司法實踐的角度對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進行分析,進而在這個基礎之上來對詐騙罪和民事欺騙罪進行定義。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詐騙罪和民事欺詐行為的范圍會逐漸的擴大。這也需要我們在今后的過程當中,隨時的更新相關的法律,這樣才能夠做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