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榆
(350500 連江縣人民檢察院 福建 連江)
“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關系是對立的,雙方訴訟權利的保障構成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的基本內容,忽視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不適當的?!碑斒氯藱嗬降缺Wo是刑事訴訟制度的一項基本準則,被害人作為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如果不能在認罪認罰訴訟程序中獲得利益,無疑是顯失公平公正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本身是保障人權的體現,充分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亦是題中應有之義。
在認罪認罰案件中,被追訴人能夠獲得律師的幫助,權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而被害人作為人身和財產權利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個體,如果不給予其權益在訴訟中應有的尊重,司法的不公將會使被害人遭受“二次傷害”,或引發被害人申訴、上訪,造成與被告人更進一步的沖突,這種局面對于社會穩定而言是潛在的威脅,不利于社會的和諧。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基本條件是被追訴人自愿認罪,然而,被追訴人在認罪認罰時由于趨利避害的本性可能會對案件的事實避重就輕,使得司法機關準確判斷被追訴人是否真誠悔罪存在一定難度,而被害人作為案件的當事人,對于案件真相有切身的感知,其參與到案件中,有助于司法機關全面了解案件事實,保證司法機關判斷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真實性,從而做出正確、恰當的判斷,切實保障刑事訴訟中查明案件真相的基本價值追求。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等“兩高三部”聯合制定的《關于在部分地區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第3條規定“在做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過程中要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又如第7條規定“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聽取被害人及其代理人意見,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協議或者賠償被害人的損失,取得被害人諒解,作為量刑的重要考慮因素。”總體而言,這些規定都較為籠統,對被害人如何參與訴訟程序未進行具體的明確,難以有效保障被害人的訴訟權利。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為了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改革要求,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資源,建立繁簡分流的刑事司法制度,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要充分保障被害人的訴訟參與權,勢必增加更多的訴訟程序負擔。另一方面,被害人與被告人處于刑事訴訟的對立面,增強被害人訴訟主體地位及權利,無疑會增加公訴方在訴訟中的砝碼,導致天平傾斜,從而沖擊被告人權利的保護,如何在保障被害人權利的情況下,平等的保護被告人與被害人之間并不沖突或共同享有的訴訟權利,是訴訟制度設計的基點。
在案件的不同階段都應充分保障被害人享有的知情權。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應在不影響案件偵查的情況下,將有關被追訴人的相關信息、案件訴訟流程以及被追訴人被采取強制措施情況告知被害人。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應將案件的處理情況告知被害人及其家屬,尤其是對被追訴人作被不起訴處理的,應當將不起訴的理由向被害人作出解釋說明,同時保障被害人公訴轉自訴的私力救濟權。在審判階段,我國刑事訴訟法只規定人民法院在開庭十日以前應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人,并沒有具體規定送達被害人,對沒有提起民事訴訟的被害人不僅不送達起訴書,就是開庭傳票乃至判決后的判決書都未送達給被害人,未確保被害人的庭審知情權,法院應將庭審時間、判決的結果及依據等告知被害人。在刑罰執行階段,司法機關應及時將被告人在執行刑罰期間的行為表現以及釋放日期告知被害人,以避免對被害人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一方面,對于強奸、非法拘禁以及交通肇事等造成被害人死亡或傷害的嚴重刑事案件,可以賦予被害人參與庭審的權利,被害人的法律代理人、代理律師、已故被害人的家屬或受到嚴重傷害的被害人可以出庭作證,允許被害人陳述自己的意見及受害后的情感感受,有權在庭審過程中就案件事實的認定及法律的適用發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鑒于被害人在交叉詢問中容易受到二次傷害,為了保障被害人的隱私權,也避免給被害人造成二次傷害,有必要在庭審中采取特殊的預防措施,如將被害人置入另外一房間通過視頻連接而作證、改變被害人聲音等舉措來保護被害人。
在二審程序中,被告人享有抗訴權,而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被害人卻無直接的二審程序啟動權。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只規定被害人享有申請檢察院抗訴權,是否啟動二審程序由檢察機關決定,被害人與被告人的權利不對等。刑事訴訟法既然賦予了被害人起訴權,肯定了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就應給予其上訴權。當被害人不服一審判決時,首先應該申請檢察機關提起抗訴,如果檢察機關堅持自己的意見,被害人可以直接向法院上訴,才能確保被害人的權益得到有效救濟。
目前的刑事和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對被害人物質賠償問題,遭受到傷害或損失的被害人有權向被告人提出損害賠償,如果被告人沒有支付,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侵權賠償。然而,實踐中,往往因犯罪人無力賠償致使被害人遭受的經濟損失難以得到有效救濟,被害人受到傷害后,家庭生活時常陷入困境,需要及時獲得救助賠償以解決燃眉之急,可以效仿日本建構多元化的救助賠償機制,在被害人不能從被告人處獲得實際賠償時,由國家依照一定的條件和程序對被害人加以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