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橙
(551400 貴州省清鎮市人民法院 貴州 清鎮)
行政訴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民告官。行政訴訟是當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或行政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損害其合法權益時,按照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進行審理并做出裁決的活動[1]。行政訴訟采用”不告不理”的原則,即公民不起訴,法院不會主動受理。在此給大家舉一案例去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行政訴訟的內涵。比如說違法強拆強建、非法囚禁、擅自涂改并頒證的無效行為等訴訟都屬于行政訴訟。在這里給大家舉一例強制拆遷的案例:為了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部分地區開始進行拆遷分房活動,但是有些部門采取的強制態度是違法的,甚至有的對房屋進行強拆。在2006年的4月25日,原告在北京某處買的房子因在此地建立綠化帶隔離項目需要進行搬遷。在房屋征收補貼沒有達到一致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在2017年3月6日下發了某鎮執拆字第7號《責令限期拆除決定書》,并在同年3月8日下發了某鎮強拆字第17號《強制拆除決定書》。發布完文獻之后不久,在沒有事前告知原告的情況下,被告組織城管執法局、警察、以及社會閑散人員等利用挖土機、推土機等工具將原告房屋違法強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對違法的建筑物、構筑物、設施等需要強制拆除的,應當由行政機關予以公告,限期當事人自行拆除。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又不拆除的,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強制拆除。在這個案件當中,被告發表通知和強制拆除之間僅僅隔了9天,這一行為嚴重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所以原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法律法規向法院發起了行政訴訟。這個案例就是我們所說的行政訴訟。
民事訴訟是指當事人之間因為民事權益或經濟利益沖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立案受理。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由人民法院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以及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特殊案件活動,在訴訟和審理過程中,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當事人、人民法院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各種關系的總和[2]。得知了他的相關概念,那就加一個案例去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比如:一個離婚的案例中,陳先生在1993年11月份經人介紹和譚女士相識,兩個人在相識三個月之后進入熱戀狀態,并在1994年2月在戶籍所在地龍江鄉人民政府部門領取結婚證,兩人還在1997年5月20日迎來了兩個人愛的結晶。因為相識三個月就領取了結婚證,婚前缺乏了解,感情基礎也尤為薄弱。在結婚后不久,陳先生的種種惡習就顯現出來了,經常在外賭博、酗酒,并且還欠了很多的賭債,有時候喝醉了回家還會對譚女士實施家暴行為,譚女士經常被陳先生打的遍體鱗傷,過著有苦不敢說的生活,后在2009年春節后,譚女士終于忍受不住陳先生醉酒后的拳打腳踢,就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逃了出來,并在外打工有五年時間內和陳先生沒有任何的聯系,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來雙方已確定分居五年毫無聯系,彼此之間感情完全破裂,沒有任何繼續的可能,所以譚女士向法院起訴與陳先生解除這段婚姻關系。后陳先生發現譚女士在與自己分居的五年期間與同廠的男同事同居并生下一名男嬰,所以陳先生就因此不同意離婚,并想將譚女士以重婚罪的名義追究譚女士的刑事責任。這個案例就是我們所說的民事訴訟。
我國早在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并在同一年的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行政訴訟法。后在1950年有個別法律法規規定,在發生行政爭議時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但沒有形成制度。1982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第3條規定: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適用本法規定。1987年1月1日執行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治安行政案件可以向法院起訴。198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進一步加強了行政訴訟的制度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民事訴訟法經歷了從無到有,并不斷興旺、繁榮的發展歷程。1991年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法制體系逐漸完善,在此基礎上又做出了三次修訂: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第一次修正;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第二次修正;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第三次修正。
行政訴訟脫胎于民事訴訟,但是它們并不相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訴訟的主體不同。雖然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都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解決相關訴訟的,但訴訟當事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行政訴訟的主體具有恒定性,被告只能是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一般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能做行政訴訟的被告。而民事訴訟就沒有這些要求,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也沒有恒定性,被告可以是公民、法人,也可以是行政機關,因此行政機關在民事訴訟中,既可以是原告,也可以是被告[3]。②訴訟的客體和訴訟的目的不同。行政訴訟的客體是行政爭議,審查行政的行為是否合法,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法律救濟;而民事訴訟的客體是民事爭議,是為了解決民事糾紛,保障公民的民事權益不被侵犯。③當事人的訴訟的權利和義務不同。行政訴訟中,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完全對等。④是否適用調解不同。行政訴訟中,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審查部分禁止適用調解,法院在訴訟中不能調解雙方的爭議,也不能以調解結案。但在民事訴訟中,調解是主要的處理手段,法院既可以調解的方式進行審理,也可以調解的方式結案。⑤判決和執行的方式不同。在行政訴訟中,法院審理的重點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法院有權力對具體行政行為做出一系列判決,但判決一般不會針對當事人在行政法上的權利,所以行政訴訟的判決方式比較單一。而民事訴訟面對的主要是民事爭議問題,人民法院擁有權力直接做出確認判決、給付判決和變更判決,這些判決可以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和義務。⑥執行的措施不同。法律對原告和被告規定了不同的執行措施,且被告行政機關依法享有對部分判決直接進行強制執行手段。民事訴訟判決裁定的強制執行,則全部要由法院進行,而且強制執行措施普遍適用于民事訴訟原被告。⑦兩者適用的法律也各不相同。民事訴訟主要適用《民法通則》和《民事訴訟法》,而刑事訴訟主要適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
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在不同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①附帶關系。行政訴訟解決的行政爭議經常和民事爭議交織在一起,解決行政爭議是解決民事爭議的前提條件。人民法院通過行政訴訟處理行政爭議時,會同時處理相關的民事爭議,這就是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②先后關系。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如果出現行政爭議的先決性或行政行為的合法審查問題,一般情況下,民事訴訟會等待行政訴訟的判決結果出來后再進行判決。③互補關系。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之間聯系緊密互為補充,形成了可以為訴訟人提供比較完善的法律救助系統。當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不能判斷時,并且當事人不可能通過民事訴訟處理問題,人民法院則應該為當事人提供訴訟的相關救助。④參照關系。當事人因不服法院對行政訴訟的判決,而提起的賠償訴訟既有行政訴訟的特點,也有民事訴訟的特點,當法院處理賠償案件和行政爭議時,在不與行政訴訟本身性質產生矛盾的前提下,可以參考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采用民事訴訟規則進行處理[4]。⑤排斥關系。針對同一爭議時,如果行政機關已經做出處理或者人民法院已經做出行政判決后,當事人不得再提起民事訴訟。
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之間有許多的不同,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有將它們之間的界限分清楚,才能更好的處理訴訟,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的法律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