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537100 貴港市公證處 廣西 貴港)
公證起源于古羅馬訴訟程序上的代書人活動[1]。隨著歷史的演進,它漸漸發展出一套特有的程序,并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形成了現代拉丁公證制度。我國的公證制度基本上也是沿襲著大陸法系的腳步發展而來。2006年《公證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公證制度和公證行業進入一個新時期。
根據《公證法》第二條的解釋,所謂公證,就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意義的法律事實以及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是公證機構代表國家為公民的契約關系作證的社會服務活動[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司法創新迎來了新一輪挑戰,司法實踐面臨新情況、新問題:首先,網貸的興起帶來了大量的民事司法案件,通過公證為此類債券文書賦予強制執行力,能有效分流司法案件,節約司法成本,減輕司法壓力,讓法院和仲裁機構騰出時間應付有爭議的其他案件。其次,互聯網金融原被告往往不在同一地區,彼此較為分散,不僅對傳統地域管轄提出新的挑戰,而且極大提高了法院強制執行的成本,在此種環境下,讓法官到現場執行的方式越來越不現實,有必要尋求新的方式節約司法成本,提高執行效率。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主要在于網絡小額貸款、信用卡借貸以及“花唄”這類購物平臺的消費額度等形式,它們無疑擁有資金流動大、審核寬松、辦理方便等優點,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借款人地域分散、單筆金額量小、無抵押無擔保、催收困難且違約率高等隱患。通過公證制度賦予此類借貸合同強制執行力,不僅能降低催收成本、提高司法執行效率,還能有效降低借款人的借款利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同時引導互聯網金融有序發展。
針對當前網絡借貸中出現的借貸人借而不還或者惡意騙貸等問題,通過強制執行以及對借貸人形成征信污點等方式,能夠促進借款人及時還款,在解決小額借貸催收成本高、催收困難問題的同時,以快捷高效的法院強制執行代替為便于催收的“裸貸”等違法現象,倡導誠實信用借貸,提高個人征信度,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3]。
公證業務涉足互聯網金融,突破了公證制度被邊緣化的困境,使這一古老的行業擴展了新業務,但公證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作用也存在著不足。相較之下,互聯網金融的資金量更大,風險更高,為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帶來新的挑戰。
雖然2005年《公證法》的頒布為公證業務奠定了法律基礎,寫入了法定的業務名稱和公證業務的具體事項,但關于公證業務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涉足還沒有具體的法律規范和司法解釋。其中涉及網絡的規范過于模糊和籠統,而且對網絡地域、服務器提供商、公證地點等具體事項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很難保證公正事項的規范化,并且不同區域的實務操作要求也各有不同。由于缺乏統一、具體、細致的公證規范,使得公證業務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涉足仍處于摸索探討階段。
公證員屬于司法職業,根據《公證法》第十八條規定,擔任公證員必須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以保證公證人員的能力水平。但我國公證人員的知識結構主要集中在法律知識方面。由于不要求公證人員掌握金融知識、計算機技能和互聯網安全方面的知識,我國大部分公證人員的專業和知識背景基本上都局限于法律。顯然,現有的公證人員人才儲備很難達到公證業務涉足互聯網金融的標準。
在立法上明確公證權的社會公共權力屬性,理順公證機構的權責利法律關系,重塑公證事業格局。過去以來,公證機構經歷了作為國家機關,專享作為國家權力的證明權,提供公證管理,到作為事業單位,專享國家證明權,提供公益服務的變化。這種轉變解放了公證事業發展的手腳,用視野更宏大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論來看待公證權,破除公證權專屬國家所有的局限,將之定位為一種具有極強公益性和極高社會公信力的社會公共權力,存在于國家-私人的兩級之間[4]。在立法上確立公證機構的法律地位,能夠很好的理順公證機構的權責。通過賦予公證機構自治權,激活公證業務的動力,通過市場需求和業務發展來配置必要的公證人才。同時,配套公證業務涉足互聯網金融的具體細則和司法解釋,例如在公證實務中的管轄問題,實際上很多申請人利用互聯網的跨地域性和虛擬性的特點,選擇有利于自己的計算機終端所在地作為“行為發生地”,達到自行選擇公證管轄的目的。對此,我們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規定對涉足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公證管轄具體明確。配套具體細則和司法解釋能讓公證業務在新領域有法可依,提高公證公信力。
公證員實際上是一種公權力與私權利的混合體,具有公私法的雙重身份。公證員要在這兩種身份之間不停轉換,既要為公證當事人最大利益行為,又不能絕對倒向當事人,要承擔維護國家權威,減少法律糾紛的神圣職責[5]。因此,公證人員在辦理涉足互聯網金融的公證業務時,不僅要遵守本身的公證程序規范,還應該掌握互聯網安全的只是和相關的金融知識,加強計算機水平和公證業務的交叉學習,從而提高公證人員的綜合水平。此外,公證協會可以建立內部的涉足互聯網金融的公證人員資格認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