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翰偉 朱 敏
(314000 嘉興學院 浙江 嘉興)
公司作為一種組織形態在商事活動中扮演著基本的、重要的角色,它強大的生命力讓它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在多樣的公司類型中,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一種主要的企業設立方式,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相比其他類型的公司要求更低。
2014年,新的公司法修正案草案對公司的注冊資本條件方面又進行了調整,取消了有限責任公司應達3萬元的限制①。
鑒于各國的資本法制變革,都不再過分地追求傳統的資本充實原則,我更加贊同通過了解公司真實的資產結構包括可變現的資產等方式來維護債權權益,而非盲目地將注冊資本作為資本擔保來承擔責任。雖然注冊資本信用與有限責任公司的責任承擔有著不可分的關聯,在過去討論企業承擔責任“以什么為信”時,注冊資本往往是最重要的代表,可現在看來未必是。其是否就是責任承擔的唯一體現?更低的注冊資本信用又必然會沖擊有限責任公司的責任承擔?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分析。
依據《公司法》第三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該法律規定有兩層含義:①作為自然人的股東對于公司的經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債務僅以自己對本公司的出資額為限,并不涉及自己的其它財產。②有限責任公司承擔責任是以公司的全部資產為限度,并不僅僅局限于以注冊資本為限;如果公司經營得好或者公司成立之后有新的資金注入,那么公司的資產往往多于注冊資本;反之,如果公司盈利狀況不善,公司的資產也可能會比公司設立初期的注冊資本少。
有限責任公司承擔有限責任的本質是從法律上承認公司具有獨立的人格。19世紀末,英國為了適應資本的集中和企業規模不斷擴張確立的,確立的目的是公司擬人化,使得能夠獨立承擔責任。其具體內容是指,依法成立的公司具有獨立的民事主體的地位,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自主地對外開展活動②,以自己的財產承擔責任的具有與自然人相似的法律地位。該地位的確立對公司承擔責任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公司的人格和股東的人格相分離,使得公司法人資格的承認,由此公司就可以獨立承擔責任。另一方面,公司的法人制度使得公司對于自己的財產有著獨立完整的承擔,對外有著獨立的財產體現,防止股東隨意地變更和分割,從這一方面來保障了債權人的利益。
有限責任公司更加重視除注冊資本信用外的其他責任承擔的信用建設。過去對有限責任公司責任承擔的認識上,大多數人錯誤地認為注冊資本就是公司財產的全部,甚至對于兩者的概念等同看待,往往造成人們在實際的交易活動中只看到注冊資本的多少而忽視了公司實際的資產狀況。取消注冊資本限制后,人們逐漸地從這種錯誤的觀念中轉換過來,于此同時,對那些打著注冊資本高的旗幟的高負債率的大公司就需要更加注重自己的其他方面地完善和建設。
注冊資本作為公司成立初期的主要資產的體現,對公司經營過程產生的債務承擔還是發揮較大的作用,更低的注冊資本要求,使得公司財產的擔責能力減弱,較少的財產基礎增加了債權人實現債權的不確定性。如果公司的注冊資本較少并且后期公司的資產沒有順勢地增加,債權人的債權就無法實現。
其次,整個經濟社會中的有限責任公司的整體承擔有限責任的能力也會下降。取消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短期內并沒有出現增加大量的企業的狀況,可是長遠看仍然會增加不少的低注冊資本甚至“一元資本”的公司。公司作為一個自然人組建用來盈利的組織形態,從其成立到運營,再到發展壯大,都離不開人力、物力、財力等的生產經營的要素。然而,公司注冊資本的改革后,自然人就會淡化對于這些因素這些要素的考慮,不少自然人可能會沖著非法牟利而注冊公司,與實際的方便企業經營、發展、盈利的初衷目背道而離。這會造成出現了不少披著“有限責任公司”卻不具備在交易活動中相應的擔責能力的偽公司。
有限責任公司在有限的財產范圍內承擔責任,但對于例外的情況,我們有必要采取其他一些方式來使有限責任公司承擔應有的責任,借鑒外國的部分理論介紹完善有限責任制度。
德國作為實行大陸法系的國家之一,其更加注重是在公司設立時,對應承擔的有限責任進行規范,減少在公司運營后產生的問題,起到預防作用。德國對于公司責任承擔的規定主要有兩個時期:前期德國的法律遵守嚴格的法定資本制,對于股東應繳納的現金部分,如果未繳納出資的,應該提供相應的擔保。通過法定資本制嚴格地保障公司有較大的能力或者真實無誤的能力去承擔有限責任。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后,為了幫助國內的有限公司提高國際競爭力,德國也對原本的嚴格法定資本制度進行了調整,在原有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基礎上延伸創設新型的公司。其所謂的新型公司本質上是過渡到有限責任公司的前期雛形,但其需要的注冊資本極低。然而公司如果開始了正常的經營活動,必須投入一定的資金,以此增加公司的資本,最終保證有限責任公司能在真正意義上承擔其有限責任。
美國對于有限責任公司承擔有限責任的彌補主要采用揭開公司面紗理論,相比德國注重設立時的嚴格要求更像是事后的懲罰。揭開公司面紗理論是指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法院可揭開公司之面紗,否定有限責任公司其獨立人格,使得股東與公司分別獨立之人格,令股東直接負責清償公司債務,從而保護公司之債權人。③但揭開公司的面紗并不是徹底永久地取消公司法人的主體資格,相反,它仍然是承認公司作為法人存在的,只是針對法律規定的個別特殊的情況對其主體資格加以否認。
即便公司法對注冊資本有限制,但實踐中對于注冊資本的審查也多為形式審查,并沒有從公司從事行業的門檻來考量公司需要的資本。常常會造成公司對業務性質的責任承擔與注冊資本不相匹配,這就會形成很明顯的“公司資本不足”。這時候,公司又僅僅承擔有限責任,對于債權人的風險就極大,一旦公司無法經營宣告破產,那么未實現債權的債權人就會損失極其嚴重。所以,有必要對經營內容需要較大財產基礎的有限責任公司要求其有較高的注冊資本信用。
取消注冊資本限制以后,公司的責任承擔能力更加處于一種令人無法辨識的地步,對于公司的資產狀況,交易方往往也無法清晰地認識到,這時候交易的風險就變得很大。因此,合適地公開有限責任公司的一些經營狀況和信用狀況,使得誠信體系制度成為有限責任公司承擔有限責任的一張“軟名片”。
借鑒美國學者鮑威爾的“工具說”理論,三種情況下:①公司的經營和財務受股東或母公司的完全支配;②該控制存在不法或者欺詐等因素;③與債權人的利益受損存在因果關系。④此時,債權人利益嚴重受損或者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之間利益嚴重不平衡,應債權人要求,國家有關機關揭開公司作為法人承擔有限責任的這層面紗要求股東承擔相應的債務,對債權人的債權進行追償,保障其合法權益。
綜合來看,取消注冊資本限制,一方面會沖擊有限責任公司承擔責任,弱化了有限責任公司責任承擔的能力;注冊資本作為有限責任公司承擔責任的重要內容之一,較低的注冊資本信用無疑會對債權人的債權保障產生了沖擊。另一方面也引導以注冊資本信用為體現的責任承擔向以經營狀況,資產信用甚至企業誠信為體現的多方面的責任承擔。
注釋:
①張永鋒.2014年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指南.時事報告,2013年.
②刑麗萍.公司人格否認之訴.法制與經濟,2011年.
③柯菊.一人公司.臺大法學論叢,第22卷第2期.
④黃來紀.《完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研究》[M].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