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巍
(130000 中共長春市委黨校 吉林 長春)
真正實現行政決策法治化,從根本上來看首先要轉變意識,提高領導干部行政決策的法治意識,使其有意識地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做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科學決策。
(1)加快推進行政決策法治化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重大行政決策往往關系到社會改革發展的各個方面,很多的決策由于缺少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風險評估,使得這些行政決策的作出不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甚至會衍生其他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這無疑是給國家、社會、人民帶來更多的問題和困擾,造成更大的利益損失,付出更多的行政成本。久而久之,就會動搖公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行政決策要在既定的法律規定范圍內運行,按照既定的法律程序作出,使決策更具有民主性、科學性、合法性。
(2)加快推進行政決策法治化是法治政府建設的必然要求。只有健全依法決策制度,使行政決策走上法治化道路,才能規避傳統決策帶來的風險,糾正不正確和非法決策,提升行政決策的質量,減少不必要的行政成本浪費,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法治政府建設。
(3)加快推進行政決策法治化是以人為本理論的實踐路徑。以人為本理論的科學內涵是以人為發展的根本目的,主張發展“依靠誰”和“為了誰”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關系。即人是發展的根本,是目的也是動力。在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今天,亦不能脫離以人為本的理念。再者,從行政主體存在的價值來看,其本質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行政相對人在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需求。政府在社會管理方面作出的決策,其目的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實現社會治理以及滿足社會發展和公眾的需求。因此,在行政決策過程中實現公民參與和專家論證等法治化程序,讓公眾參與到行政管理活動中,就能讓決策機關把握民意,更為客觀地了解民眾的需求,進而權衡利弊,作出能讓社會各方面利益最大化的行政決策。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規定了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全面體現了實現行政決策法治化就是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發現社會各個層面發展的需求與實際,遵循發展規律,堅持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相關規定,堅持實體合法與程序合法的統一,積極保障公民通過各種途徑參與行政決策的權利。同時還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決策評估體系和責任追究機制,切實保障行政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公正性、合法性,最大程度地實現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
(1)提升各級領導干部行政決策的法治意識。領導干部在行政決策過程中往往充當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各級領導干部首先要信仰法治、崇尚法治,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尤其在重大決策過程中應帶頭堅持依法決策,多聽取公眾、專家和他人意見,自覺地在法律范圍內,按照既定法律程序履行決策職責。
(2)保障重大決策公眾參與的權利。公眾與行政決策的關系最為密切,行政決策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直接利益。因此在行政決策前應通過多種方式(比如走訪、座談、聽證等)廣泛聽取公眾尤其是相應決策所涉及的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和建議,不能走形式,不能暗箱操作,切實針對公眾反映情況充分考量、共同協商并及時反饋。
(3)引入專家論證和風險評估機制。在重大行政決策作出前,應組織行業專家進行論證和評估。即該項決策的作出從專業性和技術性的角度,通過多方權衡并綜合評價能達到什么樣的行政效果和社會效果,最高的效果和最低的效果都應通過專業性較強的專家或者機構評估出來,真正做到事無巨細,風險可控。同時也要做好風險防范的工作,在行政決策作出前就應作出處置預案,最大限度降低決策風險和行政成本。
(4)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機制。重大決策失誤從現實角度來看,無疑給國家、社會和人民造成巨大的利益損失,并且根據以往的決策失誤的影響來看,很多的失誤決策造成的危害并不是直接的,所以不易讓人察覺,但卻給社會發展帶來更多的阻礙,亦可衍生出更多的社會矛盾和沖突。建立重大決策責任追究機制,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決策主體在行政決策過程中嚴守法治化途徑,依法決策,依程序決策,讓決策主體在作出決策時能更為審慎,更具有責任感。因此,針對于重大決策失誤應堅持嚴格追究、一查到底、嚴肅處理,對于造成重大損失和社會影響惡劣的應及時追究決策相關人員的責任。實現終身負責制,就是不論決策主體是否離退休、是否升職調職,都應追究決策失誤的相關法律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行政決策過程中的民主協商,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提升政府依法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