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娟
(450042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河南 鄭州)
作為建設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主體,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程度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影響。以應用為導向的高校肩負著培養具有生產、服務和管理技能和有素質的高技能專業人才的責任。隨著法治國家的要求,對應用型院校對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當代思想性和個性化的90后、00后大學生,應用型院校的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理念落后,內容狹窄,方法不當等。應用型院校應結合辦學特色,開展法制教育改革,推進法制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法律素養。
作為建設國家的繼承者和主力軍,大學生是國家的支柱,是中國人力資源籌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否具有法律意識不僅對自身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對社會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是影響一個國家法治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也是影響法治社會建立和完善的直接因素。加強大學生法律知識的培養,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大學校園是社會的一個縮影,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必備條件。每年大學生違法現象的頻繁發生,令人擔憂。同時,學生畢業后要面向社會,社會和諧形勢令人擔憂,學生缺乏參與社會活動的經驗,在就業后將面臨勞資糾紛。如果他們沒有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他們將不知如何解決勞資糾紛。因此,在學校期間,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加強法制教育,創建良好的法治社會,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滿足法制社會的要求。
應用型院校的職責是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完善和發展心理、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法律素質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學生懂得利用法律意識來保護自己的重要利益以及他人的利益。法律素質的提高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指標。
近年來,學校學生違法案件層出不盡,對校園秩序和社會穩定起到了不好的作用,同時給學生帶來了心理恐懼和不良影響,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無以規矩,不成方圓”,目前依法治國的思想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通過采取有效的法律教育措施,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法律的幫助下合理、正確地保護自己,避免違法和犯罪行為的發生。
法律情感是人們對法律制度能否滿足自身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而產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大學生利用法律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糾紛機會不多。他們只在課堂上學習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并接觸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現象。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我國的行政,執法和司法部門仍然缺乏信心。他們對執法和司法程序表示懷疑。他們認為,執法和司法部門在處理案件時可能不會依法行事,也不相信法律的公正性,大學生的法律情感薄弱和不穩定。
隨著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的加快,大學生普遍認識到提高法治意識和法治理念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大學生對基本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全面系統地掌握,無法將他們所學的法律知識系統化和理論化。大學生有法律意識,但對法律知識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不完整。他們只學習對他們未來工作有用的法律,與未來工作無關的法律知識知之甚少。因此,當學生之間出現沖突和摩擦時,一些學生在權利和利益被侵犯時,大多數學生往往不會通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雖然他們有法律意識,但法律觀念卻很薄弱,不會使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受應試教育制度和就業壓力的影響,大學生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忽視了對基本法律知識的學習。法律意識和觀念相對薄弱,無法正確處理情,法和錢之間的關系。培養法律意識的最高境界是法律信仰的建立,法律信仰特指人們對法律權威的欽佩和崇拜,并將法律效力和法律權威視為一切行為的標準。一旦形成法律信仰,人們就會自覺遵守法律并使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在高校中,由于法律課程設置和學生的自學能力問題,學生嚴重缺乏法律信仰,導致學生對某些法律規范產生偏差。
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追求有兩個主要內涵:第一是國家層面的法治,即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法治國家;第二是社會層面的法治,即建立對整個社會的法治信仰。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法治教育。要實現中國的法治目標,就需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在培養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方面發揮作用。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的培養,對于培養社會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過程也是大學生接受法律教育,培養自身法律意識的過程。因此,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大學生法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全過程,開展大學生法律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要鼓勵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發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治教育中的領導和示范作用。
為提高法學教育的有效性,教師應注重豐富教學內容,及時補充我國法治建設的最新成果。為了改進教學方法,可以結合法律新聞和生活中的熱點法律問題,進行啟發式,探究式和討論式教學。教學中采用最典型的案例,并指導如何使用法律解決這些案例,使學生掌握法律的實用性,并適當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角色扮演,學校提供模擬法庭,學生可以模仿原告,被告,律師,證人等。當學生獲得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會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案例教學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解釋法理和憲法時,教師在選擇案件時應該謹慎,因為它涉及民主,法治,法律監督等問題,選擇的案件應客觀公正,充分考慮為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培養服務。
要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高校法制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特別是現在,開展法律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有關職能部門要完善社會法制運行管理制度,認真履行監督職能,嚴格篩查信息,積極篩選社會安全信息,利用大眾傳媒開展對大學生積極的法律普及教育,大力宣傳和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輿論,營造良好的法治社會氛圍。通過全社會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安全的社會環境,為他們的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法律觀念的確立奠定良好的基礎。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已進入“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每天都在接觸網絡,互聯網在大學生法治教育過程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教師必須順應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生使用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通過網絡教學,我們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時間和地點的局限,創造一個動態、開放的教學過程。從而提高課程的影響力和覆蓋面,提高法律教育和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創建微信學習小組和微信公眾號,以微信為載體構建學習平臺,通過微信向大學生發布學習資源和任務,讓他們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學習資源的形式可以以文檔,視頻和開放課程的形式呈現。在學習資源的內容上,可以是熱點新聞,大學生違法案件,法律評論,法律論壇等。這些學習資源應該在形式和內容上豐富多樣,以提高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接受法治教育。
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對社會的發展產生的影響重大。重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途徑拓展,對推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的提升密不可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不僅要貫穿整個大學生活,還要體現在學習中。因此學校需要改革課程,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學校自身的法制建設。在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努力下,切實推進大學生的法制意識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