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歆湉
(412000 湖南工業大學法學院 湖南 株洲)
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根據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因素反映出不同的農村土地制度。同時,并且根據不同的土地制度,反映當時社會的根本需求和利益。首先是“三權分置”的經濟因素,發展生產力是當前非常重要的任務,“三權分置”體現了我國發展現代化水平農業的要求。從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從前的以家庭為單位的方式由于生產規模小,效率很難提升,已經不符合我國高效、大規模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需求,不利于我國農業的發展,難以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另外,我國限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我國法律規定如果想要流轉農用土地,在其他農民同意接受的前提下農民可以在同一集體經濟組織之間流轉。這樣的規定讓流轉的幾率和規模都非常小。長期以往,我國的農業分散不集中、生產規模小、效率低,嚴重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國從“兩權分離”的制度轉為“三權分置”的格局,讓農民的土地經營權可以實現自由流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提高農村土地的經濟價值,實現我國農業規模化生產。
第二是“三權分置”的政治因素,“三權分置”制度不僅保護了農民的權利,保證了農民有土地,有收入。“三權分置”的土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了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產,維護了社會的安定發展。長期以來土地問題是我國最基本的問題,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可以領到人民走向解放,向著富強的道路上前進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革命中通過一系列土地政策來反映農民的根本需求,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土地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是土地私有然后是土地部分國有、土地全部歸國家集體所有、最后是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實行的人民公社違背了農地制度的規律,農業的生產率低,也讓農民的積極性受挫。到了改革開放時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符合我國的國情,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根本需求,順應了時代潮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在我看來,我國土地制度的不斷變遷,就是在體現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如果土地制度可以兼顧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那么它就適應社會的需求,反之則不利于農業的發展。
第三是“三權分置”的文化因素,我國已經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轉向現代化文化。“三權分置”的改革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首先,體現了我國《憲法》基本農業經營制度。建立土地集體所有的思想一直存在,我國在三大改造后就形成了集體主義的觀念。在改革開放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都體現建立在集體所有的基礎上。“三權分置”也不會例外,就是堅持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第二是受到歷史上家庭血緣關系的影響,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在我國歷史上是長期存在。“三權分置”的改革既保留了我國傳統經營模式,又體現了土地承包關系長期不變的規律。
土地所有權,土地所有權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對土地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第一、由于我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土地所有權是一項專有權,其權利主體的特定性。土地所有權的權利主體只能是國家或農民集體,其他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享有土地所有權。第二、交易的限制性。土地所有權的買賣、贈與、互易和以土地所有權作為投資,均屬非法,在民法上應視作無效。第三、權能的分離性。土地所有權包括對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是一種最全面、最充分的物權。第四、土地所有權的排他性。即土地所有權的壟斷性,就是說一塊土地只能有一個所有者,不能同時有多個所有者。最后,土地所有權的追及力。土地為他人非法占有時,無論轉入何人或何單位控制,所有權人都可以向他主張權利。在我國的法律規定中,在“三權分置”的含義下,保障了集體的知情、監督、決策等職能權利。土地所有權的權利非常廣泛,它不僅包括集體成員享有的集體所有權,還包括收益、管理等權利。
土地承包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的一種資格。土地承包權是農民享有的一種保障權。任何人可以參加土地承包關系,享有權利和義務,可以被視為土地承包權的主體。在“三權分置”背景下,關于承包權的性質有很多爭議,筆者更偏于物權說,將土地承包權作為財產性權利,它是一種獨立的明確的、具有物權性質的財產性權利。
土地經營權是“三權分置”制度下土地流轉而獨立出來的一項權利。筆者更偏向于債權說,土地經營權的最主要權利還是通過處分體現出來的收益權能,如抵押和擔保這樣的處分行為。土地經營權的主體不限于集體成員,土地承包權的主體有土地承包人和土地流轉受讓人。在土地流轉后土地經營權的客體就能實現,在流轉之前,土地是承包權的客體,流轉之后,土地成為經營權的客體。
針對我國“三權分置”改革的背景下,對法律制度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應該堅持農地集體所有權,包括兩個方面,明確農地集體所有權的主體和明確農地集體所有權的內容。我國法律規定由本集體成員共同商議行使所有權,在我國的實踐過程中,由于決議的方式和過程非常繁瑣,難以依靠集體成員作出決議。我國《物權法》第60條規定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代表、村民委員會代表、村民小組代表來實現所有權的相關職能。所以,代行主體的必須遵照農村集體成員的意愿行使法定權利。另外,筆者建議,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利應該包括用途監督權、土地征收補償權還有成員資格確認權。第二,為了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登記制度。因為土地流轉統一采取的是登記生效主義,在登記后可以采取交換、轉賣等方式流轉。另外為了穩定土地流轉中承包權的物權屬性,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用登記制度的可行性非常高。最后,采取登記制可以規范和指導流轉行為,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第三,完善土地經營權股份合作社制度。由于身份的特殊還有集中所有制的模式,即使入股屬于市場行為,但是為了保證農民的切身利益不能離開政府。最后是完善土地經營權的抵押方式。經營權抵押應該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著手,既要與傳統的抵押連接,充分發揮經營權債權物權化理論,又要從實踐出發,建立有效的經營權抵押制度,促進經營抵押權融資,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大規模,高效率發展。
“三權分置”是在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又一次的創新突破,首先,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營業主體多元化發展;其次,提高農民的財產受你;在這,提高了農業的綜合生產力;最后,推動我國土地制度法律法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