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蕾
(115007 鲅魚圈區人民檢察院 遼寧 營口)
文化是先進的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是指導人們行為思想理念的旗幟方向。而檢察文化代表著整個檢察機關的集體價值觀和執法觀,是檢察機關的靈魂,是檢察事業的血脈,更是檢察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它不是管理機制,而是形成管理機制的思想;它不是行為準則,而是產生行為準則的源頭;它不是工作狀態,而是這種狀態所蘊涵的對工作的感情。
公訴部門作為檢察機關的窗口部門,所從事的工作往往展現的是整個檢察機關的形象,最能反映一院的檢察文化的發展方向。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公訴人,要想更好地履行法律職能,必須用先進的檢察文化自覺引領檢察事業的科學發展,創新管理機制的思想理念,把握工作中的行為準則,調整最佳的工作狀態,呈現最完美的法治態度。
公訴的職能是什么?大多數人會說懲治犯罪,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這個答案對嗎?對的,對于一般人的理解而言這個答案沒有錯,但是這只是刑罰的直接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的是預防犯罪,遏制社會上的一切不穩定分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它也是我國從古至今一直在勵精圖治的方向,是我國依法治國想要最終實現的藍圖。《尚書》中就有云“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唐人長孫無忌也說過“懲其未犯,防其未然”;宋人司馬光在《進五規狀》中也強調“銷惡于未萌,彌禍于未形”,可見溯及既往,在預防犯罪這條道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法律規范抽象形式的灌輸并不能走入人們的內心,引起人們的共鳴,只有身邊人血的教訓才能更觸及人們的心靈底線,起到直接的、深刻的預防犯罪的作用。所以,在公訴工作中,我們應該轉變固性思維,應該將指控犯罪與法制教育并重,形成懲罰犯罪和預防犯罪雙贏的局面。
庭審中的法制教育與一般的法制宣傳,有著本質的區別,其有著更為深刻的警醒作用,用身邊人的真實的行為來說教論理,更具有直面心靈的震撼。正如我曾經辦理過的一起未成年人的強奸案件,案件中五名被告人均為未成年人,他們才剛上初中,正是朝氣蓬勃的年紀,本該在校園里學習知識,而他們所做的卻是平日里拉幫結派,惹是生非,最終闖下彌天大禍,在公共場所輪奸一名未成年少女,并在事后怕少女報警而去被害少女家中進行恐嚇,行為性質何其惡劣。我在接手辦理這個案件的時候,被這群孩子的行為震驚的不能自己,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是什么讓這樣一群孩子走上了這樣一條不歸路。在訊問過程中,在和這群孩子和他們的家長的交流過程中,我終于找到了這群孩子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因由。這五個孩子中的“大哥”也是這個案件的主犯,其實這個孩子很幸福,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家境殷實,且又是家中的獨子,可謂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可就是這種寵愛因為超過了它應有的“度”,于是慢慢演變成了一種隱藏的禍根,讓這個孩子一步步的行差踏錯,從和同學間的小打小鬧,到成群結伙的逞兇斗狠,最終因為少女當面的拒絕,伙同多人僅為了找回面子就將少女帶至學校附近的空地,光天化日之下將少女輪奸。直至到庭審的最后階段,這個孩子都沒有低下他高貴的頭顱,沒有認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是多么的嚴重,給他人造成的是多少沉重的傷害,等待他的又是多少可怕的后果。那一刻,我為這個孩子的行為而氣憤,卻也為他而心疼,在我面前的不僅僅只是一個被告人,更是一個誤入歧途的孩子。我問他你知道等待你的人生是什么嗎?知道等待這幾個把你當成領袖的小兄弟的人生是什么嗎?知道那個被你傷害的孩子的人生又是什么嗎?他沒有回答。我告訴他等待你的將是十年以上的牢獄生涯,十年是什么含義,就是和你同齡的孩子都在上學的時候,你卻在監獄中辛苦的勞作;同齡的孩子已經學成歸來一展所長的時候,你卻在悔恨當初種種不該;同齡的孩子已經成家立業的時候,你卻剛剛刑滿釋放不知如何在社會上立足。而你的朋友,也將面臨著和你相似的命運,因為你的提議和你一起深陷泥潭。還有那個最無辜的少女,因為你的行為,讓她的身體和心靈受到了雙重的傷害,給她的人生留下了永不能磨滅的陰影。現在,你知道自己錯了嗎?在這一刻,他終于慚愧的哭了,他不再措詞狡辯。在這個時候,我的心是寬慰的,因為我不僅懲治了犯罪,也挽救了一個孩子。法律是寬容的也是嚴厲的,它讓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會給你改正的機會。
而我想要說的是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這些,不僅僅是教育犯罪的人,更重要的是掐住犯罪的源頭,防止社會上不穩定的分子走上犯罪的道路。于是在庭審的最后,我對孩子的父母進行了深刻的法制教育,我問他們,是什么讓你的孩子有勇氣、有膽量去犯罪?我告訴他們是你們的縱容,是你們的溺愛,成為了他走上犯罪道路的溫床。以前他犯小錯誤的時候,你們幫他推卸責任;他犯大錯誤的時候,你們幫他解決后患;他犯罪的時候,你們幫他請律師企圖逃避刑罰;你們有沒有想過,他失去自由的時候,你們能幫他什么?他以后在社會無法立足的時候,你們又能幫他什么?你們這是愛嗎?他的父母在這一刻終于泣不成聲、悔恨不已。
在公訴工作中,我們以往在庭審過程中的著重點都是與辯護人唇槍舌戰,用事實與證據來指控犯罪,而往往忽視了庭審最后階段的法制教育,舍本逐末,殊不知只有從源頭上讓人們知法、守法,才能真正的遏制犯罪。法律規范從理想走到現實、從紙面走向行為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我們身處辦案一線的公訴人,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轉變公訴司法理念,發揚實踐中的“精華”,摒棄實踐中的“糟粕”,創建檢察機關新文化,才能開創檢察機關新局面,人們的思想和觀念進步了,法治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