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燁
(200120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互聯網的出現,不僅豐富的人民的生活,且拓寬了金融市場。眾籌屬于互聯網金融中的常見行為,在我國起步較晚。眾籌出現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但與此同時,信息虛假等問題同樣逐漸出現。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與我國法律規制欠完善、監管力度不足有關。可見,有必要對互聯網產品眾籌中的法律規制問題進行分析。
互聯網產品眾籌的種類較多,因區分標準的不同,產品種類同樣不同。如以“投資回報的方式”作為標準而區分,可將眾籌分為“捐贈型”、“借貸型”、“預售型”、“股權型”四種類型[1]。例如:紅十字會所開啟的互聯網產品眾籌平臺,屬于捐贈型的代表,而P2P則屬于借貸型平臺的代表。預售型眾籌平臺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提前化”方面。以淘寶眾籌為例:該平臺屬于預售型眾籌平臺的代表,用戶“團購”所支付的資金,則為平臺所眾籌的資金[2]。股權型眾籌平臺,將股權投資轉移到了互聯網當中,其運行機制與非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股權投資機制相同。互聯網產品眾籌的出現,有效提高了國家金融領域的發展水平。但眾籌過程中所衍生的法律問題,同樣對參與者的權益造成了侵害。
因我國互聯網產品眾籌起步較晚,市場準入機制尚未完善。互聯網產品眾籌出現的初始階段,平臺的建立無嚴格的準入機制。眾籌發起人發起眾籌時,同樣無需通過準入機制的篩選。受其影響,利用眾籌平臺詐騙的案件明顯增多。此外,同樣存在大量的平臺以眾籌為名義非法集資,導致投資者人才兩空。
目前,出資者投資風險高的問題,仍屬于互聯網產品眾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部分眾籌平臺為獲取更多的資金,往往通過發布廣告的形式,對平臺進行虛假宣傳。例如:2015年12月22日,昆明市泛亞集團曾以“每日實時到賬”等噱頭騙取了大量投資者的資金,導致出資人的出資風險明顯提高。
互聯網產品眾籌發展初期,出資者所支付的資金均被立即轉移至平臺賬戶之中。因缺少資金托管的流程,平臺拒絕歸還出資者資金、延期歸還資金的案件時有發生。可見,互聯網產品眾籌的資金托管風險較高。長此以往,很容易對出資者的權益造成侵害。完善相應的法律規制、積極保護出資者權益較為重要。
平臺及眾籌發起人信息虛假的現象,在互聯網產品眾籌中較為常見。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與信息披露機制缺乏有關。因眾籌發起人的信息未完全披露,出資者很難判斷其信息的真實性。因此,出資的盲目性往往會有所提高。為解決上述問題,對互聯網產品眾籌的法律規制進行完善是關鍵。
為完善互聯網產品眾籌的準入機制,我國可借鑒意大利2012年所通過的法律,對國內的法律規制進行調整。例如:我國法律中,應規定眾籌的準入條件。當某自然人存在建立眾籌平臺的需求時,有關部門需按照準入條件對其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需于公安機關登記備案方可運行。當發起人發起眾籌時,同樣需要對其資質進行審核。此時,眾籌平臺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落實其審核義務,確保發起人具備眾籌的資質,提高眾籌發展的規范性。
我國可以在借鑒JOBS法案規定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完善,建立出資者保護機制,減少欺詐行為。例如:法律可以規定,融資者不得通過存在虛假融資的行為。一旦發現,需通過罰款、警告、吊銷其營業資格等方式進行懲處,保護出資者的權益。另外,眾籌平臺不得向出資者作出“穩賺不賠”的承諾。眾籌平臺不得以任何形式發布虛假宣傳的廣告,不得在任何其他平臺中公布出資者的信息。采用上述方式保護出資者的權益,方可有效提高互聯網產品眾籌發展的健康性。
為減小資金托管風險,法律應允許第三方平臺參與到眾籌過程中,通過管理第三方平臺的方式,實現對眾籌行為的監管。當出資人發起投資后,第三方平臺需要代為保管資金。眾籌資金達到目標后,方可對資金進行分配。如第三方平臺出現違法行為,有關部門需按照法律規制的規定,對其進行懲處。采用上述方式完善法律規制,對托管風險的降低具有重要價值。
為避免眾籌項目發起人造假,避免眾籌平臺非法獲取投資者的資金,完善信息披露機制較為重要。例如:當發起人準備發起眾籌時,必須將身份信息、工作信息、眾籌原因、證據材料輸入至眾籌平臺當中。眾籌平臺的管理者則需依法對上述信息進行審核,確保審核無誤后,方可允許發起眾籌。此外,我國法律還應針對如何解決虛假眾籌的問題作出規定。當虛假眾籌發生后,需要及時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減少眾籌風險,改善互聯網金融環境。
綜上所述,針對互聯網產品眾籌而言,完善準入制度能夠有效提高各平臺的合法性以及規范性。建立出資者保護機制,則能夠有效減少欺詐行為。引入第三方平臺后,資金托管的風險將明顯降低。對信息披露機制進行完善,則可有效提高平臺信息的真實性。將上述措施共同應用到法律規制的完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提高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水平,打造更加和諧的互聯網金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