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然
(271100 山東省萊蕪第一中學 山東 萊蕪)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就國家而言,法律法規就是我們社會得以和諧穩定的“規矩”。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樹立的關鍵時期,也是法律素養形成的黃金階段,面對新時期全球化發展給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所帶來的深刻影響,面對紛繁復雜社會中的種種誘惑和挑戰,如何能夠守住底線做一個良好的公民,是高中生必須認真思考和面對的一個問題。為此,高中生法律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不容小覷。
針對素養來講其主要是對人類生理機能的一種表達,在社會發展下素養概念也被予以了新的定義和內涵,目前來看素養主要包括一個人的素質與教養,其涉及思想政治、文化道德、身心健康、業務技能等多方面,較多應用于對一個人的評價與認可。因此,素養一詞既帶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客觀性。素養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那么法律素養也就淺顯易懂了,法律素養就是一個人在法律領域所具有的素質教養,其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是社會層面的法律素養,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其自身應該具備相應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素養。另一方面是專業層面的法律素養,以專業角度對法律素養進行評判,利用個人所具有的專業知識與法律體系,做出公正、客觀的判斷。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全民守法是建設法制國家的基礎,是實現法制中國偉大理想的必由之路。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不能實現法治”。高中生群體作為社會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的法律意識勢必也會影響和諧社會與法治中國的建設。近年來,校園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生,校園欺凌、非法傳銷、非法校園貸、校園投毒、校園間諜等諸多事件無不沖擊著人們的內心,這些問題的存在引人深思,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原本前途光明的莘莘學子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甚至斷送了自己的前途和生命,這不僅是高中生的隕滅,更對家庭、社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這些行為和案件雖然與學生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社會環境離不開關系,但是他們法律意識不足、法制觀念淡薄才是最主要的一方面。通過對這些案件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時候當事人法律意識淡薄,在事發過程中他們不屑用法律解決問題,也不知道怎么正確的運用法律途徑保護自己。因此,新時期學校必須灌輸學生法律法規意識,在學生心中播撒法制觀念的種子,讓他們能夠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在生活中、學習中都能夠自覺尊法守法,不僅要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還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
一個社會的穩定運行需要法律與道德兩方面的結合來相互協調、制約。法律是社會發展下不斷完善、補充而形成的規章制度,其充分反映了國家政權與社會各階層的共同意識與根本利益,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用以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規范標準。而道德是人類歷史文化持續發展積累沉淀所產生的一種信念,其主要依靠社會輿論、文化風俗等自發的行為規范。在長時間的發展下,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僅僅依靠道德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應運而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最多的是思想道德,高中生在社會發展中應該充分認識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與法律素養,做一個新時代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接班人。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與道德對一件事物的評判標準不可能永遠保持一致,當兩者存在沖突的時候法律才是我們應該遵守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社會道德的最低標準,道德可以對法治社會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而法律又可以輔助道德標準的實現,兩者是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狀態。正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時刻告誡自已堅守道德與法律的底線。
高中生法律素質培養是當前高中教育應當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素質培養像播種一樣,要想開花結果,還要堅持不懈的澆灌,即需要不斷豐厚知識基礎與補充法律素養。高中階段素質教育應將法律素養提升列入重要內容,深化法制教育課程,聯通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法制教育網絡,積極邀請國家機關法制教育宣傳方面的專家走進校園,向學生普及基本的憲法、民法、刑法、國家安全法等基本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法律,保證高中生能夠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提升學生社會層面的法律素養。
綜上所述,法律素養是即將步入社會的高中生必備的素養之一。高中生法律素養如何,往往是通過其法律意識、道德約束和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表現出來的。由于條件限制,雖然法律素養的提升對于高中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為了提高我國公民的法律基礎,做好高中生法律素養的提升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