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源園區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青海玉樹 815399)
氣溫持續升高及降水減低等為操作火災的產生創造了良好條件[1]。尤以高寒灌叢及草原等容易出現火災,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草原生態系統環境,過火區的草場經過大火焚燒后,對牧民生產及經濟收入產生直接影響,阻礙了草原畜牧業的穩定發展;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提供大量的人力及財力的支持。而每年草原火災的產生因為氣候及地理位置不同,發生了多次不同程度的火災。表現出較大差異性。所以,研究火災產生極其規律等,強化草原火災的監測及預防工作,增強防災力度,指導減災管理工作的開展。
青海草原火災分布區集中在海拔較高的高寒草甸及高寒灌叢草甸等地方,空氣稀薄,地勢比較復雜,受到太陽強烈輻射,春季降雨量少,受多種因素影響,空氣干燥,突然濕度非常低,青海草原的冬春季因為這種氣候環境的影響,容易出現火災。由春季后期至秋季,由于土壤被凍結,同時降水量逐步增加,土壤濕度開始增加,不容易發生草原火災。青海草原火災區因為非常高地理環境的影響冬季寒冷持續時間久,1月最冷,溫度集中在零下7.0℃至17.3℃,夏季時間短、雨熱同季,7月為最熱月份,平均氣溫在8.8℃至16.4℃。由青海湖北部出發,沿著青海南部方向年降雨量逐漸增加,蒸發量開始減少,降雨月份主要集中于4~9月,在火災發生過程中10月到來年3月降水量較少,其中,蒸發量為降水量的5~30倍,尤其步入11~3月,降水量更是較少,分布不集中。大風日數12~70 d,相比夏秋季,冬春季大風明顯增加,因為冬春季降雨量明天變少,土壤水分流失得比較快,空氣干燥,多次出現大風天氣,為草原火災的產生創造了外部條件。
青南高原東部、柴達木盆地東部,地形多是高山峽谷,地勢低,降水量充沛,通常草甸草場區處在土壤水分欠佳的山地陽坡,灌叢草場處在土壤水分十分優越的山地陰坡,天然草場錯綜盤結,其草皮層厚度接近10~15 cm,處在特定天氣環境當中,產生的草火偶爾會燒盡該層草皮,此外,殘留的草根暴露在風中及牲畜踐踏,導致草場減退,已經不再具有返青能力。當草火破壞灌木叢,將不容易恢復。另外,草火蔓延會帶來大范圍的森林火災,損壞大面積草場資源,因為高原受氣候條件因素的限制,牧草低矮,春季及冬季氣候干燥,當引發火災,將燒毀,地表物,極大減少了動物及植被數量,阻礙畜牧業生產。
冬春季青藏高原受西風帶控制,高空風速很大,海拔高,高空強西風影響到地面,造成地面風速加大,風速與過火面積呈線形關系,當風速在2~4 m/s,過火面積小,易于控制,如牧草極度干枯,草火在垂直方向草根滲燒,甚至燒透整個草皮層。風速>6 m/s時,過火面積平均在30ha以上;風速>10 m/s時,過火面積在100ha+以上,如2000年10月29日,興海縣出現火災,無論過火面積。還是損失程度是10年中最嚴重的一次,草場燒毀面積802ha,28~29日連續出現大風,當29日出現火源時,風速達到12 m/s,使得火場迅速蔓延、擴大。
降水對可燃物的濕度變化產生影響,冬春季高原降水量相對較少,11月至來年2月,降水量也僅有幾毫米,當出現降雪天氣時,因為氣溫較低,積雪不容易融化,將可燃物覆蓋上面,隔離火源,不容易出現火災。研究火災案例發現,草原火災75%多發于無降水>20天的時期,草原長期處于缺水狀態,干燥的植被為火災的產生創造了物質基礎。
草原低脂高,冬春季降水量偏少白天太陽輻射較強,地氣溫差較大,研究火災個例得出,地氣溫差18.0℃,10月、2~4月溫度10℃時,草原容易出現火災,地溫超過30℃。植被吸收了眾多的太陽輻射,地面溫度開始上升,植物蒸騰作用開始增強,可燃物處于干燥狀態,太陽輻射較強,提升了可燃物的溫度,只需要少量的溫度,可燃物便能燃燒,地溫越高,更容易燃燒。火災出現前14時地溫會繼續上升3~5d。
蒸發量(evaporation),也就是水從液態變成氣態,進入大氣中。研究火災個例不難發現,日蒸發量80%于火災出現前顯著增大,其變化和大氣運動狀況、控制氣團的屬性有著及為緊密的關系因為氣溫及濕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蒸發量增量隨著日平均風速變量的增加而增加。特別在2~4月青海草原在遭受持續的暖高壓控制時,蒸發量增加,植被水分偏少、草原植被處于干燥狀態,容易出現火災。
草原火受諸多因素影響,草原火災的發生和氣象因子關系緊密。草原植被、氣象要素的逐步變化對火災的形成及產生的危害產生直接影響,隨著時間延長,氣象要素逐步變化,青海草原火災形成及發展的環境因素及時空分布有存在彼此呼應的關系,有一定變化規律可尋,火災次數隨冬春季降水的增加而減少,為此,氣溫偏高、降水較少且分布不均是影響操作火災增加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韓方昕,保廣裕,馬守存.青海省玉樹地區草原火災與氣象條件關系研究[J].青海農林科技,2014,(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