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彬
(200444 上海大學法學院 上海)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更多地參與到全球經濟貿易和全球分工中,出現了大量的以外包加工制造為主的代工企業。
代工模式分為代工企業和原始設計制造商,原始設計制造商負責產品的設計研發,由代用企業負責生產和組裝。原始設計制造商享有生產設計專利,掌控生產原料和工藝流程,以至代工企業利潤極其微薄,這就導致了代工企業在有限的利潤內追求最大收益,而忽略勞動權益的保護。其中,以勞動力為主的電子設備組裝、服裝生產行業的代工工廠的問題最為突出。
對于此類的糾紛處理,蘋果等原始設計制造商是否需要承擔責任爭議很大。當然,要明確代工工廠勞動者權益侵權的責任認定問題,就要先明確代工工廠模式之間原始設計制造商和代工工廠的法律關系。
我國目前法律對于代工工廠法律規制存在缺位,鑒于在發生代工侵權時,為了更合理的保護代工工廠及其勞動者的弱勢地位,明確原始設計制造商的責任承擔,有學者認為,可以類比雇傭合同關系來定性代工模式的法律關系。筆者認為,可以對現有法律的進行合理的解讀來認定代工模式應屬承攬合同關系。
《合同法》第251條規定:“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承攬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復制、測試、檢驗等工作”。
代工模式都具有了承攬合同的特征,可以被認定為是承攬關系:
從合同內容和目的上來看,承攬合同的主要內容是完成一定的工作成果并實現交付的目的。代工模式中的代工工廠必須依照定作人蘋果公司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成果,即合格的設備成品。
承攬合同的標的,是承攬人根據自身所特有的技能,按照定作人的特定要求完成的,須具有特定性。蘋果公司與代工工廠簽訂的加工合同是按照蘋果公司的要求和標準組裝和生產設備,很明顯該標的物具有特定性,不能成市場上直接購買,需要代工工廠特有的技能來進行加工組裝。
承攬人有特有的技能獨自完成工作。定作人蘋果公司之所選擇代工工廠進行工作,是因為看重的是代工工廠特有的技能和工作條件。代工工廠的設備、能力、專業技術等方面條件是蘋果公司選擇承攬人的標準。雖然承攬人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要定作人的必要檢查和監督,但承攬人仍需要以自己的所特有的能力獨立地完成任務。很明顯,代工模式也完全符合這個特征。
承攬人應以自己的風險獨立開展工作并要對承攬工作保密。蘋果公司最終需要的是代工工廠的工作成果并支付報酬,所以,代工工廠應承擔取得該承攬工作成果的風險,對該成果的完成負有相應的責任。同時《合同法》也規定:承攬人應當按照要求保存秘密,未經許可,不得泄密。產業分工的代工合同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原始設計制造商的技術設計專利和秘密保護問題,同樣符合《合同法》中承攬合同的規定。
承攬合同和雇傭合同具有很多的相似點,區別的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雙方主體的地位上來看,承攬合同雙方不具有的隸屬性。很多觀點認為,由于蘋果公司派往代工工廠的駐廠員指導、安排和監督代工工廠的生產,起到進行管理的作用,使蘋果公司和代工工廠具有管理與被管理的隸屬關系,破壞了二者相互獨立的地位。筆者認為,駐廠員的存在并非使代工廠和原始設計制造商有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
代工工廠和蘋果公司之間并不具有隸屬關系而是相互獨立的。蘋果公司對代工工廠派駐駐廠員,進行一定的安排、監督和管理,這并非是突破二者之間的獨立性。合同是任意法,根據合同自由原則,民事主體可以在主合同之外,自由約定一定的條件,只要當事人之間的協商內容、設定的條件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不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合同就依法有約束。蘋果公司為了保障自己的產品質量,當然且理應會在合同中要求對代工工廠的生產進行一定的監督和指導,來確保代工工廠組裝生產的設備符合標準。
《合同法》第259條規定:“定做人有協助的義務”。定做人蘋果公司是否具有協助義務,要依據雙方合同的約定和承攬加工工作的性質決定。協助義務的內容既包括生產所需的技術、配件材料方面,也當然包括了組裝生產所需要的生產環境和條件。派駐員的監督和指導并不能看成是蘋果公司的對代工工廠生產加工的干涉,而是蘋果公司為了方便生產,根據雙方合同約定的定作權利,也是根據合同義務履行應有的協助義務,并不會使代工工廠失去獨立地位。同樣根據《合同法》第260條的規定,承攬合同中的承攬人同樣可以受到定作人的監督和指導。《德國民法典》中也規定:“定作人有義務驗收承攬人按照契約完成的工作”。承攬合同中定作人的受領義務既包括了承攬人完成指定的工作成果,還包括了定作人對該工作成果的確認。即派駐員的監督和指導,是在履行定作人蘋果公司的監督權和確認權。
綜上所述,根據我國現有法律對承攬合同法律定性,我們認定了代工模式合同關系完全可以被認定是承攬合同。
參考文獻:
[1]楊顯濱,楊崇森.論代工工廠模式的法律規制[J].政法論叢,2014(02).
[2]郭瑞明,房紹坤.新合同法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553).
[3]謝友清等.淺論承攬合同與雇傭合同的區分規則[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01).
[4]鄭沖等譯.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