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吉 潘晨皓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近年來,通信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相應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利用網絡侵犯他人著作權,給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為此國家對網絡立法問題引起了全面的重視,雖然網絡立法在逐漸的完善,但是在一些細節問題上依然存在漏洞,給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因此必須要全面的判定網絡發展情況,以強有力的方式打擊犯罪,將侵犯著作權的發生概率降至最低。
營利目的就是謀取利潤,以營利為目的指的是一種心理態度,在侵犯著作權中這種心理態度是構成犯罪的主觀因素,而行為是客觀因素,但是在刑法中將營利目作為構成要件,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目的引導下的行為會對社會造成危害性,反言之,如果沒有營利目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就沒有達到社會危害性,因此,在以營利為目的的侵犯著作權罪中的形式較多分為了間接、直接等多種營利目的,在具體的判定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在國家新修訂的著作權法中,加入了多種不法行為,但是在認定侵犯著作權罪中,只有四種客觀法定行為,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復制發行形式,這種形式的出現,主要是針對一些盜版書、復印書、拓印書、錄排、翻拍等方式的侵權作品,但是在這之中沒有對臨摹和復制進行具體的定義,很多侵權者利用這一漏洞,肆意抄襲他人作品,給著作權人的權利帶來了嚴重的傷害。
除了上述兩點內容以外,在侵犯著作權犯罪中還對一些其他的嚴重情節進行了描述,可以細化為:侵權復制品數量、非法經營數額、其他嚴重情節等。但是這三種具體的認定標準較為復雜,因為網絡本身的無限性和著作權的無形性,讓很多犯罪鉆了法律的空子,尤其是在前兩者的判定上,一些行為人獲取途徑較多,比如修改瀏覽器主頁獲取他人計算機軟件中的資料,繼而賺取錢財等行為,都沒有在法律中有著較為明確的解釋,還需要對現有的司法制度進行進一步的完善[1]。
互聯網是一種新型的網絡傳播方式,這種傳播方式的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國家并且沒有形成相應的法律法規,因此出現了多種灰色地帶,繼而影響到了著作權問題,在確定侵犯著作權認定上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因此必須要全面加強技術保護和道德法律約束,加快完善國家的網絡立法。首先要明確國際網絡的發展現狀,繼而從國際現狀出發,制定明確國家網絡立法的方向和原則,最終制定出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證著作權保護工作的穩定發展[2]。國際互聯網的宗旨在于全球資源共享,所謂的資源不僅包括了軟硬件資源、還包括了計算機數據資源,這些資源中包含著大量的無形資產,因此完善國家的網絡立法,不只是為了進一步明確侵犯著作權的認定問題,保證著作權權利,更會為了讓國家網絡能夠健康發展。比如,要在制度中加強作者、網絡經營者、第三方用戶的權利義務,保證作者權利不會出現濫用的現象,此外,還要有效提高法律法規的約束性。
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是不同國家之間信息產品的保護水平、手段、標準各不相同,地域性特征極為明顯,這也是造成侵犯著作權問題難以認定的原因,不僅如此,網絡著作權法律之間的傳播還會阻礙信息的傳播和使用,對著作權人造成一定的打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上的保護標準也會逐漸統一化發展,現階段,要以國內立法為主流,忠于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吸收借鑒國際其他國家的立法[3]。比如,國家可以借鑒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法律法規,形成國際合作,保證網絡著作權的全面發展。
想要從根本上避免侵犯著作權問題的發生,有效保護網絡著作權,不僅要從法律角度上開展工作,還要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從源頭處保證知識產權。現階段,幾種常見的技術保護形式都能夠從根本上保證網絡著作的安全性,比如:加密、防火墻技術;入網控制、身份界定技術;殺毒技術,有效防范病毒以及信息網絡技術,通過這些技術都能夠有效的保證信息資源和知識產權的安全。但實際上,技術手段的開發就意味著工作人員的負擔,給用戶帶來了較為嚴重的不便。因此,技術是一種保證,而網絡立法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核心方式之一。
網絡媒體中之所以一直都存在這嚴重的侵權行為,是網絡知識產權本身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網絡社會的道德規范嚴重缺失,這是一種社會規范的缺失是一種網絡知識產權意識的缺失,傳統社會交往中屬于熟人社會,監督力較強,還會受到較為強大的道德法律約束,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的道德意識較為強烈,道德行為較為嚴謹。而在網絡環境中,道德法律約束的作用力降低,網絡社會形成了一個離散結構,沒有中心也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造成了網絡社會中的道德失范問題。比如美國就制定了網絡道德標準和倫理規范,對于用戶的行為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規范,網絡道德對于中國而言還屬于一種新鮮事物,中國要在借鑒別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綜合國家的實際情況,展開具體分析和建設[4]。
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現有的法定許可存在這一定的漏洞,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才能夠真正的展開規范化管理,現有的法定許可范圍過于寬泛,幾乎覆蓋了網絡上的任意一種傳播形式,對作品的著作權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要完善法定許可,比如可以建立特許性法定學科制度,這種制度的主要是為了解決期、電子書、數據庫等產品。具體的內容為:在現有的著作權法中的法定許可之外,特別允許一部分信用保障較強、資金實力優厚的使用人,可以在不經過著作權人許可的基礎上,使用已經發表過的作品,但是這些使用人需要經過國家組織的審查和批準。此外,如果著作權人明確指出,不支持轉載或者使用時,這些作品就不會出現在特定法定許可的范圍內,且使用人需要經過國家行政部門審查后,才可以使用,以此在減低使用人交易成本的同時,也能夠真正的保證著作權人的根本利益。可以說之后在國內特許法定許可制度,能夠有效的促進作品傳播、增進社會利益。
縱觀國家現階段的網絡法司法保護情況,可以看出國家的司法保護體系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除了上文中提及的方式之外,還需要從網絡著作權入手,完善司法保護體系。首先要在司法體系中明確網絡原創著作權,現階段,國家網絡經營者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較多的原創著作,這些著作屬于無形資產,其中很多作品在國內外都享有良好的聲譽,因此作為網絡經營者和網絡作家都要對自身作品引起重視,形成較強的保護意識,以此維護國家企業的合法權利。其次,要強化對網站著作權的管理,要讓網站經營和依法經營、依法管理,以某網站為例,就定期對網站以及內部的局域網展開清理工作,一旦在清理過程中發現一些沒有授權的軟件、音樂、電影等作品,及時清除,并且按照國家互聯網管理中規定的內容展開具體分析工作。此外,還有一些網站中包含的大量的錄音制品,對于這樣的網站就要及時和國際唱片協會展開溝通,以此保證曲目資源合理合法。
除了上述六點手段以外,面對現階段國家互聯網發展現狀,網絡著作權需要得到國家政府的重視和保護,雖然國家對網絡作品著作權保護問題給出了相應的解釋,但是缺少對網絡這一特殊媒體的全面考慮,這就是造成了大部分侵犯網絡著作權認定疑難問題的根本原因。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有著根本上的區別,但是中國網站還處于發展階段,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面對較多的障礙,首先信息來源較多,網站的虧損嚴重。不僅在出臺相應法律法規,明確各方責任、權利和義務,還要充分結合網絡媒體的特殊性,對網站、著作人等開辟出一條相應的通道。比如,網站可以使用作者的作品,但是要付出一定的報酬,注意網站可以使用的作品中不包括明確注明不得轉載的作品,作者享有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證作品完整權這四大權利,但是網站的使用權和報酬上沒有在《著作權法》中予以體現,這樣的情況下,就會造成侵權問題。想要轉載信息首先要獲得著作人許可,這個許可就是海量許可,海量許可的操作難度較大,想要在短時間內獲得許可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此可以采用先使用后付酬金的方式,以此幫助著作人獲得相應的報酬,并且也能夠豐富網站上的相關信息。此外,在給網絡著作權保護開辟獨立渠道的過程中,不能夠僅僅考慮網站的發展,還要考慮到網民、作家等方面,以此有效平衡作家和網絡用戶、網站業主之間的利益關系。
綜上所述,隨著網絡不斷發展,互聯網成為了第四種媒體,和傳統三大媒體共同構成了一個國家的信息載體平臺,而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給國家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但也帶來了一定的危害。為此,國家必須要全面的建設完善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形成網絡道德體系,保證知識產權人的利益關系,平衡其和用戶、網站業主之間的利益關系,以此讓國家的互聯網產業得到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