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丹冰
中國法制出版社,北京 100031
在2017年8月,為貫徹中央關于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優化審判資源,明確審判組織權限,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規律的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試行)》,并于2017年8月1日正式施行。自2015年起,司法責任制改革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部分,引起了廣泛關注。而改革對法官權責更為明確的區分之后,對訴訟的公正是否起到作用,本文分成三個部分,從司法公正的定義、責任制改革的背景、責任制改革解決的問題,對司法責任制改革中,法官的權責分配與訴訟公正的關系進行最淺顯的論述。
判斷訴訟是否公正,首先我們要辨析何為司法公正。到目前為止,中國法學界關于司法公正的概念有各種各樣的界定。最主流的觀點是,司法公正是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結合。之所以成為主流觀點,“原因在于它超越了傳統的結果本位司法公正理論和程序本位主義司法公正理論”①,既注重司法結果公正,同時注重司法程序的公正。
兩個標準中,哪個標準更加重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家弘教授認為:“追求實體意義上的司法正義在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實體公正本身在具體案件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與此相比,程序公正則具有較強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通過程序正義來保障實體公正并進一步全面實現司法公正是一條可行之路。”②所以,我們在研究司法公正的時候,通常以如何完善法律程序出發,因為它可以普遍適用,更具有可操作性,并且通過程序公正來保障實體公正。但是,程序公正對案件判決時的法律適用能影響多少?在程序完全符合要求時,是否就能達到實體公正?
實體公正很難界定。以許霆案為例:2006年,因銀行自動取款機的系統故障,許霆用自己余額僅170多元的銀行卡,分171次從自動取款機里取走了不屬于自己的17.5萬元。銀行發現后,許霆攜款潛逃,一年后被警方抓獲。許霆的行為可以歸為《刑法》第二百七十條“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錢款的規定處罰”所規定的侵占罪,也可以歸結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所規定的盜竊罪,且盜竊金融機構的危害性遠遠大于侵占罪的危害性。而在之后的判決中,雖兩次審判都認定被告許霆涉嫌盜竊罪,但一審中判處其無期徒刑,在再審中改判其為五年有期徒刑。再審改判的原因為:“被告許霆系初犯,行為發生時具有偶然性、引誘性,社會危害不大;法律維護的最低的社會規范,行為人的動機具有人性弱點使然。”③我們可以看到,兩次審判都遵循著適當的程序,但審判結果差距巨大。而在普通人的觀念中,第二種審判結果更容易被接受,更符合普遍認可的結果公正。改判的原因除此案引起的社會影響外,更取決于法官自身的價值判斷,對社會危害性的更加準確的評估,以做出符合實體公正的決策。這要求法官個人具有一定高度的法律知識素養和道德修養,更要求法官慎重但仍要做出自己的價值評估。
為什么法官不敢做出自身的及時合理的價值判斷?原因有很多。
首先,我國幅員遼闊,法官群體人數眾多,法官水平良莠不齊。“長期以來,人民法內部有‘法官’身份的人很多,但多數‘法官’不辦案、不能辦案(沒有能力辦案)、不愿辦案,導致辦案法官任務重、壓力大、地位低、風險高、升遷困難,因而要求轉到審管、政工、行政部門工作,甚至辭職改行,造成優秀法官大量流失。”④法官水平的不同導致判決結果有時難以達到實體公正,以至于法官群體的權威性受到影響,司法公信力下降,導致司法產生信任危機,判決即便程序公正甚至結果也符合實體公正,但損害了其中一方的利益,法官的公正性便會受到懷疑,嚴重者甚至直接對法官本人造成人身傷害,或者通過媒體、民意對法官發起輿論攻勢,進行施壓。2013年,唐山市的馬某某法官在承辦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時,以當庭調解結案,本身沒有任何審判過錯,卻因被告前妻上訪而被指控“濫用職權罪”。法官成為“高危”職業,當案件審判責任或造成的社會影響過大時,作為法官很難獨自承擔。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周強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各級法院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著力解決制約基層法官隊伍建設的問題和困難,切實保障法官及親屬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為法官依法履職提供有力保障。”
而同時,績效考核制度和錯案追究制也限制著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圍。績效考核制度將法官的判決進行了量化,常見指標包括結案率、上訴率、二審發回重審及改判率、信訪投訴率。例如,二審法官雖發現一審判決中的失誤,但為了維護一審法官的利益而選擇視而不見或最小程度修改判決,這就可能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這種績效考核方式將法官置于行政化的管理體系之中,不利于法官的獨立,而錯案追究制本身也是為了提高法官的審判質量。⑤
規則依賴是指,為了推卻責任和規避風險,官方體制內的個體嚴格按照“規則”行事的官僚行為邏輯。在有風險的案件中,法官很少會采取自由心證原則,即使是法官“內心確信”,憑借良心和法律經驗即可判斷,在高壓之下其依然會采取證據裁判主義,嚴格按照證據、規則進行判決,結果就是冤假錯案的產生概率提高。
機構依賴則主要指審判委員會。審判委員會的初衷,《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規定:“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審判委員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該法本身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法官水平良莠不齊,解決疑難案件,并總結經驗,但其中并未明確規定“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具體的定義,以至于審委會承擔了本屬于法官的某些責任。
司法責任制改革的核心是權責統一、維護司法權的獨立運行。權責統一的經典表述是“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最大的難題則在于,如何既保障法官真正發揮自由裁量權,又保障法官審慎行使自由裁量權?當案件出現問題時,有效合理的追責,可以保障訴訟的公正和高效。
首先是改革法官的準入制度,完善法官員額制。上文提過,審判的公正要求法官有一定素養。“具備審理案件、作出裁判并對其審理和裁判負責的資格和能力,具有相應的實踐閱歷和社會閱歷,具有良好的法律專業素養和司法職業操守。”⑥把住法官入口,提高準入門檻,是法官精英化,專業化,樹立法官的權威性,保證辦案質量,為司法獨立打下人才的基礎。當法官權威無法得到信賴時,訴訟雙方僅僅將法官的審判作為其個人的價值判斷,而不視為經過慎重選擇后作出的符合司法正義的審判結果。此外,當被告或原告的個人利益被侵犯而其結果合理時,法官的審判仍然受到質疑。因此,樹立起法官的權威形象勢在必行。
其次是改革法官職業保障制度。保障司法的去行政化,防止違法干預司法活動,消除法官的后顧之憂。“法官依法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⑦。與此同時,改革考核制度。考核績效制度雖存在弊端,但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法官的審判質量得到評估,審判質量的好壞是法官走向精英化和專業化的基礎,我們需要一定的量化標準來衡量審判質量。所以,有必要建立更為完善的考核制度,以避免單一數據造成的弊端。“院長主持考評委員會開展辦案業績考核工作,指導審判管理辦公室健全完善辦案業績評價體系,運用權重系數計算辦法科學測定辦案工作量,合理評價法官辦案數量、質量、效率和效果,對法官辦案業績提出考核意見。”⑧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職等處分。只有法官的職業安全得到保障,自由裁量權才能發揮。
法官審判權更為清晰的劃分,責任也更加清晰的回歸。首先是審判委員會的職責得到更為清晰的確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試行)》明確八類案件需要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除討論決定案件外,審判委員會還履行總結審判工作經驗、監督指導全國法院審判工作、制定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等職責。也就是說,原本的“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得到了更為明確的定義,法官提交審委會的案件需要在上述范圍之內,這大大減少了法官推卸責任的可能性,督促其履行審判權,獨立完成審判,制度依賴得到有效控制,使權責統一。司法權雖獨立但可以得到制約是司法責任制改革的核心。“權力制約即司法權力之間的制約或制衡,表現為司法權分別由不同司法機關行使。”⑨而其中法官的審判權受到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司法行政機關的制約,相互配合,分工負責。而在審判權之內,獨任制下由獨任法官承擔責任;合議庭審理,由其中成員對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承擔責任。
最終,司法責任制改革既保證了審判權的獨立,也確定了法官有效承擔責任,基本完成了法官權責統一的問題,在制度層面推動了司法公正的實現。
[ 注 釋 ]
①王夏昊.司法公正的技術標準及方法保障[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18.
②何家弘.司法公正論[J].中國法學,1999(2).
③王夏昊.司法公正的技術標準及方法保障[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42.
④張文顯.論司法責任制[J].中州學刊,2017.1.
⑤金澤剛.法官錯判的原因及防治——基于19期刑事錯案的樣本分析”[J].法學評論,2015(2).
⑥張文顯.論司法責任制[J].中州學刊,2017.1.
⑦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發布《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
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試行)》2017年9月.
⑨張文顯.“論司法責任制”,載于《中州學刊》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