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敏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聽證制度不僅是將政府和公民聯系起來的橋梁,而且也促進了中國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同時標志著中國行政行為方式轉變的春天的到來。現代行政法的核心是聽證制度。聽證制度也因此賦予了重要意義。首先,行政聽證制度有利于保障程序公正。在制定、實施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國家政策時,遵循公正合理的流程就是程序公正的要求。聽證制度的出現體現了程序公正的這一要求。同時政府行政權力的公正行使的程序保障也是聽證制度。其次,行政聽證制度有利于公民參與國家管理,從而向實現直接民主邁進。目前,現在行政決策和行政行為的作出體現出以行政決策者為中心的特點。但是行政決策和行政行為的作出應該更多的體現出公民的意愿。因為只有公民才是這些行政決策和行政行為的直接影響者。為了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和行政決策的需要,在決策過程應該有政府,公民,專家學者的參與。人民的事情應該由人民自己決定,這是人民主權原則的基本內容。根據人民主權原則的基本內容建立聽證制度,從而保證了公民的參與權。
最后,行政聽證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行政聽證制度的設置表面上增加了行政負擔,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公民參與到行政聽證制度中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而且增強了對行政決策和行政行為的理解和認知。因此公民參與到行政聽證制度之中,不僅行使了當事人應有的行政救濟權利,而且使行政效率大大提高。行政機關作業作出一個行政決定之前,通過聽證程序,使公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事前救濟,盡可能地避免了因違法行政行為,而導致國家賠償,增加更多的不必要的成本。
《行政處罰法》從聽證范圍、聽證程序以及處罰條款三個角度規定了聽證制度。只有三種行政處罰行為適用聽證制度,由此可見,聽證制度在行政處罰法中的適用范圍是十分狹窄的。此外,行政拘留對于行政相對人的人身自由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竟然排除在了聽證制度之外,令人匪夷所思。這個關于行政拘留排除在聽證制度之外的規定顯然也是不合邏輯的。這樣看來,行政處罰法中關于聽證制度的規定是不合理的,不科學的。聽證制度在行政處罰中必須以當事人申請為前提,并且確立了諸多原則。聽證結束后,行政機關按照行政處罰法作出規定,并不是按照聽證筆錄作出處罰決定。
在行政處罰法關于聽證制度的規定中不難發現其缺陷。很多事項因為屬于國家秘密而不能舉行聽證,為秘密舉行聽證提供了較多借口,從而違背了聽證制度的公開原則。雖然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聽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但是聽證制度的確立真正的為行政管理方面加入了公正程序。
我國的價格法中的聽證制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但是仍然存在漏洞。其中對于價格法的聽證制度的適用范圍主要采用列舉式的方法,使得價格法中的聽證制度的適用范圍比較狹窄。很多行業借此漏洞對公眾要求需要聽證的事項進行推脫,可見采取列舉式的方法還是比較狹隘,不能夠包含各行各業以及各種狀況。價格法中的聽證制度的適用范圍應考慮隨著實踐的發展做出一些原則性的規定,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需要,改變列舉的方法所帶來的不足。在價格法中聽證會的組織主持人也值得我們深思。聽證會的支持人必須保持中立,并且要具有良好的法律素養以及高水準的業務素質。主持人既是裁判者也是利益相關者,試問可以保持中立和獨立嗎?聽證筆錄作為價格決策依據也難以保證其全面,客觀,真實。因此改革有關主持人制度的法律法規勢在必行,價格聽證會也會少些質疑。聽證會的代表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特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代表比例以及標準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細化規定,使得價格聽證會并沒有真真正正的為群眾謀取到應有的利益,并且使聽證會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我國在《環境影響評價法》中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環境聽證制度以及聽證程序。行政聽證制度作為民主制度的體現,已經成為行政程序中普遍適用的制度。環境聽證制度在享有行政聽證制度的共性的同時,也有其獨有的特性,因此我們對環境聽證制度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根據其特性保護環境行政相對人的權益。只有公開制度才可以保護環境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最重要的是讓公眾了解到有關環境聽證會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時準確地了解聽證信息,并且表達自己的訴求,才能真正發揮環境聽證制度的作用。
立法聽證被視為是聽證家族中的新成員,同時也是近年來立法活動中最引人矚目的亮點,受到人們的的熱烈討論和研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西方國家已經將立法聽證作為立法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關系到公民切身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的法案都需要舉行立法聽證會。人民代表大會以及人大常委會有憲法賦予的權利—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但是我國的國家性質仍然是人民民主專政。在我國只有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因此即使是由人民代表大會以及人大常委會主持的立法活動也應該聽取人民的意見。舉行立法聽證會既符合我國的國家性質,也可以鞏固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從而促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雖然在行政許可法中,聽證制度較之前已經越來越完善,但是與世界上其他先進的國家相比較,我國的行政許可法中的聽證制度仍然有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行政許可法中的聽證制度的適用范圍比較狹窄,主要包括法定聽證,職權聽證和申請聽證三大類。一是法定聽證。在行政許可法中規定,法律、法規、規章都可以規定聽證制度。由于聽證制度是舶來品,對于我們來說比較陌生,在法律、法規、規章中的規定較少。二是職權聽證。行政許可法中規定,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許可事項應該舉行聽證。這項關于聽證的規定也較為模糊和不明確,賦予行政機關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行政機關可以自由解釋“公共利益”和“重大”,使法律的公信力大大降低。三是申請聽證。申請聽證在行政許可法中只有一種單一情形,申請聽證必須直接涉及本人與其他人之間的重大利益。由此可見,對于公共利益只有職權聽證,而不允許申請聽證。聽證制度在行政許可法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仍然舉步維艱。第二、行政許可法規定了聽證筆錄的效力。對于行政許可法的這一規定,我們應給予高度的評價,是對行政處罰法的飛躍式發展。行政機關應當根據聽證會的聽證筆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根據聽證筆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一方面有利于實現案卷排他制度,另一方面促進了行政程序的發展。行政許可法還有許多需要發展和完善的地方,它的規定主要還是一些“宣示性條款”,需要我們以后將它細化,不再流于形式。
行政聽證制度體現了政府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學行政。但是,行政聽證制度在先天畸形和后天營養不良的環境下發展,導致它的重要價值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因此,我們需要對行政聽證制度作出完善。
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行政聽證制度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不足與缺陷,主要表現為使用行政聽證制度的行政行為的范圍略顯狹窄,聽證會支持人的地位不獨立以及資格不明確以及我國沒有明確聽證筆錄的效力,未確定案卷排他制度。這一現象導致聽證會只是聽聽,走走過場,或者說只是作秀而已,作出行政決定并沒有參考聽證筆錄。但是,沒有對聽證筆錄的具體包括的內容作出規定,同時行政相對人的素質過低,使得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過大。
行政聽證制度在有關公民的權益,政府的科學民主行政方面有重要作用。我國的行政聽證制度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但是比起英美國家完善的聽證制度,我國仍然望塵莫及,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將聽證的范圍擴大到其他行政行為以及抽象行政行為。抽象行政行為是國家單方面的行為,具有民主性上的缺陷,將抽象行政行為列入聽證制度的適用范圍也是行政程序法的發揮趨勢。
第二,明確聽證會主持人的中立性。雖然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規定了回避制度,但是仍然進一步完善聽證制度中的回避規則,可以借鑒訴訟程序中的回避制度。此外將主持人的職責權限進一步明確劃分為聽證之前、聽證之中和聽證之后。
第三,明確聽證筆錄的效力,確定案卷排他制度。舉行聽證會的目的是獲得作出行政決定的證據。行政聽證制度的設計是將行政行為的公平性高于行政行為的效率,我們不應該白白犧牲了效率也沒有追求到公平。因此,作為高成本的聽證制度只有真正發揮價值才會有生命力,而聽證制度的價值就在于聽證筆錄的效力。明確案卷排他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美國一位法官說過“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路燈是最好的警察。”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政府的理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公民的地位上升,程序公正越來越受到重視,聽證制度應運而生。程序公正將成為我國行政現代化的發展的動力,從而推動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和行政程序公正的實現,實現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構建法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