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平 馮 娜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李某有三個孩子分別是李甲、李乙和李丙,李甲有一個兒子李一,李丙有一個兒子李二。李丙因為要蓋房子李某給予其6萬元,后來又因為李某孫子李一要結婚李某給予李一2萬元;后來因為李丙的兒子李二做生意需要周轉資金,李某又給予李二3萬元。過了幾年,李二的父親李丙因意外而死亡,李二的父親李丙死亡之后李某也病故。李某病故之后其所留下的遺產共計18萬元。那么在此案例中李丙(被代位繼承人)比李某先死亡,李丙的兒子李二(代位繼承人)可通過代位繼承來繼承李某的遺產,但是李二在被繼承人李某處所受的3萬元是否應該負歸扣的義務?
在遺產繼承過程中如果被繼承人在其生前還沒有對其財產進行分配前就將其一部分的財產贈與共同繼承人中的一人,那么如果在進行遺產分配時依舊依照被繼承人在死亡時所留下財產計算而不把之前贈與給其一人的財產算作應繼承份而進行分配,則該繼承人在被繼承人生前就因為種種原因預先接受了被繼承人的財產,但是按照民法中的平等原則,此繼承人與其他的共同繼承人之間都平等的享有分配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這樣就明顯侵害了其他繼承人繼承遺產的權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很多國家的民法中都設有“在繼承人中有在被繼承人生前因特種原因而受贈財產的,應當將其所受贈的財產并入到被繼承人的遺產(即歸入現實遺產),并且以此計算各公共繼承人的應繼份”這就是歸扣。
在不違背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在民法中如果雙方達成合意那么將充分尊重雙方的意愿。如果被繼承人生前已經明確表示贈與的財產不必在贈與時納入到遺產的計算,那么遺產分配時將不會把其贈與的財產并入到遺產中計算。如果被繼承人在給予其子孫財產時并沒有明確表示所給予的財產的贈與問題,那么我們的法律會推定被繼承人給予其子孫的財產不是以無償給予的意思為交付的,即在法律規定中的“非普通贈與”。所以歸扣是在遺產分割中將繼承人已在被繼承人生前所受之特種贈與①歸入到現存遺產的制度。
從歸扣制度的歷史發展來看,歸扣最早是在《漢謨拉比法典》中提出的,羅馬法中有關的財產核算制度也承繼了歸扣制度的部分內容。因為當時的羅馬社會在一個家族中家長權控制著其子女的財產,所以在羅馬法中歸扣制度的立法旨意主要是維護共同繼承人之間平等的繼承遺產的權利,進而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現代社會中以人權和自由為主導,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現代繼承法中歸扣制度的立法旨意主要在于充分尊重被繼承人的自由意愿以及維護遺產分割中繼承人之間平等權利。②
德國在歸扣制度的立法上《德國民法典》不僅規定了關于歸扣制度的一般規定而且還詳細的規定了關于代位繼承中的歸扣制度。在關于代位繼承人從被繼承出受特種贈與時,應否負有歸扣義務,德國法律規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在沒有先于被繼承人死亡或者沒有喪失繼承權時即被繼承人的孫子女、外孫子女還沒有成為代位繼承人的情況下,其所接受的被繼承人的贈與不必歸扣;相反,如果受贈與的人在成為代位繼承人之后接受贈與的,其所接受的贈與在遺產分割時應該進行歸扣。按照此規定,在上述案例中,李二是在其父親李丙死亡之前,即還沒有成為代位繼承人之前從其爺爺李某手中得到其特種贈與3萬元,所以李二不用對這3萬元進行歸扣。
法國在關于代為繼承人的歸扣制度上與德國不同,在《法國民法典》第846條規定,“受贈與人在受贈時并非退訂的繼承人而是在繼承開始之日取得繼承權時,亦應返還其受贈的財產,但如果贈與人原來已經免除其返還者,不在此限。”③由此可見,法國法律在歸扣制度上強調時間點的重要性,這個時間點就是繼承前后,如果是在繼承開始前就接受了被繼承人的贈與,無論其受贈人是被代位還是代位繼承人,都需要進行歸扣。依照法國的關于代位繼承的規定,只要是繼承開始前受有的特種贈與都有歸扣義務,那么上述案例中,李某在死之前所給予其兒子孫子的錢都要進行歸扣,如此看來實屬有些不妥。
我國臺灣地區在代位繼承中的歸扣制度中的學術觀點
1.被代位人死亡時說
此學說認為,因婚嫁、分居或營業以及超出正常限度的教育、培訓等事項所為的贈與既然是提前給付,那么只要受贈人在受贈當時有繼承人的身份就可以。所以在受贈與時如果沒有繼承人的身份,即使其直系血親晚輩取得了繼承人的身份,也不會有扣除的義務。但是,也有例外情況,如果被繼承人預期受贈與人將來會是自己的繼承人,但是這種情況也實屬難想。總而言之,臺灣學者對于此種學說的觀點是,代位繼承人所接受的被繼承人的贈與是否有歸扣義務,其時間點應當是被代位繼承人是否已經死亡。此種觀點認為,被繼承人在被代位繼承人死亡或喪失繼承權之前,被繼承人所給予的代位繼承人的特種贈與,并沒有讓其改為應繼份而提前給付的意思,所以不應該歸扣。按照此種說法,在上述案例中,李某在李丙死亡之前就給李二做生意的3萬元,李某并沒有提前給付的意思,所以李二不需要進行歸扣。
2.被繼承人死亡時說
此種學說認為,被繼承人所給予的代位繼承人的特種贈與是否歸扣,其時間點應該是被繼承人是否死亡。即如果是在繼承開始之前所給予的特種贈與,都需要進行歸扣。此種觀點與法國民法典中關于歸扣制度的規定類似,臺灣“民法”第1173條第1項特別強調了繼承開始前的特種贈與,此條規定就是為了維護共同繼承人在遺產繼承中的公平,而且“民法”第1140條中代為繼承的性質采用被繼承人死亡時為準的學說,但是沒有采用被代位繼承人死亡時為準的學說。用這種思路來解釋,不管是否進行代位繼承,只要是在被繼承人死亡之前進行的特種贈與都要進行歸扣,把法定繼承人與代位繼承人均包括在內。
通過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代位繼承中的歸扣制度的比較,本文認為,我國在代位繼承中的歸扣制度可以選擇德國的立法例即被代位人死亡時說比較合理,原因如下分析。
首先,歸扣是為了維護遺產分割當中共同繼承人之間的公平,所以在沒有被繼承人的明確遺愿時推定其生前所給予的特種贈與是提前給付,因此當被繼承人即祖父母在其法定繼承人即子女還沒有去世的時候就給其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特種贈與時,祖父母當時就預見到其子女會在其之前死亡,其孫子女、外孫子女會代位繼承祖父母的遺產,這實在是不合常理,難以想象。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如果被繼承人并沒有把其應當被繼承的財產進行提前給付,那么這也就不會有歸扣的問題出現。如果被繼承人即祖父母在被代位繼承人即子女死亡之后對代位繼承人即孫子女、外孫子女所給予的特種贈與,那么在這個時候代位繼承實際上已經發生了,代位繼承人可以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即代位繼承人的繼承人身份已經確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繼承人沒有相反意思的表示,那么這時被繼承人贈與的代為繼承人財產應該推定是其遺產份額的提前給付。
其次,公平是繼承法中的重要原則,代位繼承與歸扣制度在設置中都是為了貫徹繼承權的公平原則。就本案而言,依照被繼承人死亡時說,李一與李二在李某死亡之前都受有李某的特種贈與,李二因其父親李丙在李某之前死亡而需要進行歸扣。但是李一因為他的父親李甲沒有死亡,李一在法律上不是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所以李一不能參與繼承但是也不用歸扣。由此來看,如果以繼承人的偶然死亡作為負歸扣義務的重要因素那么這種設定恐怕不能貫徹繼承權的公平原則,也難以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得到貫徹實施。
[ 注 釋 ]
①所謂“特種贈與”是指被繼承人對繼承人因婚嫁、分居、營業以及超出正常限度的教育、培訓等事項所為之贈與.
②費安玲.羅馬繼承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90-204.
③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上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