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慶瑩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跨國人員流動的日益頻繁,各國開始通過一些措施合理地利用國際規則,在全球范圍內搶占資源,以求最大限度的發展。其中,雙重國籍制度成為了一些國家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優質資源的重要手段。如美國和加拿大支持技術移民和資金移民。墨西哥和印度實行新的國籍制度,將雙重國籍制引入其國內法范圍內,以更好地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優質資源。本文擬通過對國籍確定規則的探討,為各國在處理關于外交保護的國際性事務提供參考。
國籍是指自然人屬于某一國家國民的法律資格,它表明自然人與某一國家之間特定的法律聯系。這是一國區分本國國民與他國國民的法律依據。雙重國籍則是指自然人同時具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國家國民的法律資格。傳統國際法認為雙重國籍是一種不正常現象,在國際事務上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通常地,一個自然人被賦予了一國的國籍,即表示其在擁有該國的權利的同時,也應當對該國承擔相應的義務。那么,雙重國籍者在享有多國權利的同時,還應當對多國承擔公民義務。這就會導致一些矛盾的出現。比如,如果國籍國之間存在利益沖突,該公民該如何做出合理選擇以平衡國籍國間的利益關系?第三國對具有雙重國籍的犯罪分子進行審判時,該適用哪國法律?1812年爆發的英美戰爭正是一份有力的證明。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雙重國籍制度雖然會帶來一些矛盾和不便,但卻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青睞。其中的緣由在于雙重國籍制度的優越性。當今許多國家紛紛通過一些規定有條件地承認雙重國籍。例如,英國將按照要求購買一定數額的英國國債作為申請英國國籍的條件之一。可以看出,承認雙重國籍的國家大部分是想通過該項制度來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優質資源,以更好地促進本國的發展。這也是全球化浪潮帶來的必然趨勢。
在面對雙重國籍的事實時,各國在確定對雙重國籍者是否可以主張外交保護時應當遵循哪種國籍規則?這個問題成為困擾國際社會和各國的一個難題。接下來,筆者將針對不同的情況提出不同的適用規則,并深入探討多種規則的利弊。
外交保護是指本國國民在境外的合法權益受到所在國國際不法行為的侵害,且用盡了當地救濟方法仍得不到解決,國家對該外國采取外交行動以保護本國國民的行為。但在雙重國籍制度下,卻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一國籍國針對另一國籍國侵害該人權利的不法行為主張實施外交保護時,該國的主張可否得到支持?二是當國籍國都對非國籍國侵害該人權利的不法行為主張實施外交保護時,國際法如何認定國籍國的保護資格?
1.無責任原則的適用
無責任原則主要盛行于上世紀的傳統國際法中。該原則的法理內涵是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即國家主權既然是平等的,雙方就不能互相對同是本國的國民實施外交保護,否則有違國家主權平等原則。該原則的具體規定可見于1930年通過的《關于國籍法沖突若干問題的海牙公約》第4條的規定:“一國不得為本國國民向該國民同樣擁有國籍的另一國實施外交保護。”適用該原則的典型案例是1898年的亞歷山大案。這項原則具有一個致命性的弊端,這使其于21世紀在國際社會上漸失光芒。在制定《海牙國籍公約》時,當時有評論家提出了這個問題:假使某個主權國家對自然人采取了異乎尋常或者殘暴的暴行,但是遭受侵害的這個自然人一方面具有這個國家的國籍,另一方面又具有其他國家的國籍,并且這個自然人的慣常居住地是在這個國家以外的地方,第4條是否還能發揮作用。的確,該項原則通過闡述這樣一個令人擔憂的可能情況:一項使侵犯人之權利的行為變得具有合法外衣且不容許有管轄權的別國對此提供救濟行為的原則為什么還應當被寫入法律并要求人們遵守?這是否有違人道主義精神?在歷經將近一個世紀的思考和努力后,國際上確立了一項新的適用原則,即主要國籍原則。
2.主要國籍原則的適用
為解決上述問題,國際上提出了一項新原則:主要國籍原則。主要國籍原則,是指主要國籍國可以向次要國籍國主張管轄權,通過外交保護手段為其本國國民的財產或人身權利提供保護。《草案》第7條對此做出的規定是:“一個國籍國不得為同屬另一國國民的人針對另一個國籍國行使外交保護,除非在發生損害之日和正式提出權利要求之日,該國的國籍均為該人的主要國籍。”此項原則沒有采用無責任原則的國家主權平等原則,而是在兩個法律關系之間尋找更大的權益所在地。該項原則最有力的支持者是伊朗與美國聯合求償法庭。該法庭所審理的涉及雙重國籍的案件中,一直采用雙重國籍原則。其中的典型案例有埃斯法罕尼恩案與hein案。但是,這項原則在改良了無責任原則的缺陷后,卻帶來了一個同樣值得重視的問題——如何定義“主要國籍”?《草案》對此沒有作出規定。有學者認為,對“主要國籍”的認定可參照國際法委員會所做出的《外交保護條款草案評注》(以下稱《評注》)。《評注》中規定,認定“主要國籍”的因素有:慣常居住地、在某國籍國的逗留時間、納稅情況等。同時,該學者對這些因素還進行一項法律原則的補充,即積極國籍原則。筆者認為,這些因素完善了主要國籍原則,但無法使其達到對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都囊括進來的周延性要求。面對這些因素,人們是否會產生如下疑問:除《評注》之外的其他因素是否也可以作為認定因素?如果存在幾個相互沖突的因素該選擇哪個因素進行認定?概言之,《評注》認定“主要國籍”的方法采用的是列舉法,此法容易掛一漏萬。對此,有學者提出了另一個適用原則——有效和實質聯系原則。正如意大利在對《評注》中關于主要國籍原則的建議所言:“實質的聯系標準似乎更符合國際判例所概述的各項要素。”但是,這項原則在此并沒有任何價值。因為“有效”和“實質聯系”都只是一種只關乎質而不關乎量的認定標準。在解決兩個或者多個國籍國之間的管轄權沖突時,更多的是區分聯系的緊密程度而非聯系的有無。換言之,只有關乎聯系之密切程度的原則在此處才具有適用的空間。
基于此,可以發現無責任原則和主要國籍原則都存在著各自無法避免的缺陷。但筆者認為,這兩項原則均是適用于國籍國之間的原則,不妨將二者的優勢結合,為二者劃定一條“三八線”,找到適合各自的領域并適用之,從而最大化地消除空白區和灰色地帶。具體而言,該“三八線”的劃定標準是該自然人與兩個國籍國之間的聯系程度是否可以進行明顯區分。如果可以進行明顯區分,則適用主要國籍原則;如果無法進行明顯區分,則適用無責任原則。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提到的國籍國侵害其國民的情況應當適用主要國籍原則,因為侵害國侵害該自然人權利的行為實際上是表明其放棄了管轄權,另一國籍國當然有權對該自然人實施外交保護。
當雙重國籍者的權利被非國籍國侵害時,該由哪個國家對受害者實施外交保護呢?一種觀點認為應當適用主要國籍原則。國際法學會在1965年華沙會議的決議中規定一國為受損害的個人向非國籍國提出的國際賠償要求只能在能夠自證當事人與索償國之間存在更為密切或者主要的關系。還有一種觀點支持的是有效和實質聯系原則。20世紀早期的Mackenzie案的判決所采用的原則正是有效和實質聯系原則。
筆者認為,這兩項原則在此處均無適用的必要。就主要國籍原則而言,無論主張實施外交保護的國籍國是否屬于主要國籍國還是次要國籍國,其均有權對該自然人行使被法律賦予的管轄權,這種權利不存在相互比較、權衡輕重的余地。而有效和實質聯系原則,則涉及對國籍國內政的不當干涉。因為一國是否賦予一個自然人公民資格即國籍,取決于該國國籍法內的具體規定。國籍法屬于一國的國內法。而國內法的制定問題屬于一國的內政問題,不屬于國際問題。因此,他國如果主張適用有效和實質聯系原則,要求對該自然人是否真的具有該國國籍進行實質性審查,則無異于對該國的國籍法規定和該國的行政行為提出異議。這不符合國際法上的國家主權平等原則。
筆者認為,此種情況應當適用的原則是國籍持續原則。所謂國籍持續原則,是指當個人在遭受侵害之時起至爭議解決為止,持續不間斷地持有一國國籍時,該國可以為該個人提供外交保護。國籍是外交保護國提出包括求償在內的任何合理請求的先行條件。而國籍的持續性則是一國能夠對該個人提供外交保護的存在狀態。該“持續性”在滿足何種條件的情況下才有效?對此,《草案》第5條第三款規定:“一人在受到損害時為其原國籍國國民,而不是現國籍國的國民,則現國籍國不得針對原國籍國就該人所受到的損害行使外交保護。”第四款規定:“一國對于在正式提出求償之日后獲得被求償國國籍的人不再享有為其行使外交保護的權利。”這兩款規定就是對國籍持續性的具體要求——在遭受侵害之時起至爭議解決為止。換言之,只有在包括上述時間段在內的時間范圍內持續持有該國國籍的人,才有權獲得該國實施的外交保護措施。
本文旨在通過對國籍確定規則的探討,為關于外交保護的國際事務的處理提供拙見。具體而言,在不同的情況下所適用的國籍確定規則為:一是一國籍國針對另一國籍國提出外交保護。此時,如果能夠明顯區分主要國籍,則適用主要國籍原則;如果不能明顯區分主要國籍,則適用無責任原則。二是國籍國針對非國籍國提出外交保護。此時應當直接適用國籍持續原則,無區分主要國籍原則與有效和實質聯系原則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