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青
中共天津市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委員會黨校,天津 300110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遵從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避免個人或者小團體意志對國家治理的影響,將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納入法治化軌道,使其能夠有序進行。“依法治國戰略”的提出和完善與習近平的積極工作密不可分,習近平對該戰略進行了分析、完善,使其更符合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也更具推行的空間,分析習近平“依法治國戰略”的形成及其時代價值十分必要。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戰略的內涵可以通過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進行概括,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依法治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完善國家、社會、黨內法律規范體系,實施、保障、監督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相結合,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依法治國戰略的依托是我國的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國家權力分配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寡頭政治和偽民主,我國通過民主集中制避免了權力的無限制集中,真正實現了人民群眾當家做主,國家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屬于人民,由人民掌握,政府機關(行政部門)、司法機關只是人民意志的執行者。依法治國的基礎是“法”,我國憲法以及其他一切法律都是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制定、完善的(部分細則由人民代表大會的常務委員會負責草擬),換言之,從權力的分配、法律的制訂到執行各個環節,我國政治制度都給予了充分保證,這是“依法治國戰略”的基本依托。
我國人民政權的建立時間并不長,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工作,“依法治國戰略”的推行,需要來自各個部門、各項規章制度的共同支持。目前來看,依法治國的主要方式是以憲法為根本,不斷優化上位法、完善下位法,并實現各個管理部門架構的完善,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嚴格。以憲法為治國根本,也被稱為依憲治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在憲法精神下,各類上位法首先實現完善,遵照“上位法優于下位法”原則,下位法以上位法為基礎,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國家管理部門是依法治國的執行單位,在管理中要求以法律作為基本依托,并在檢察院的監督下進行具體工作,將“依法治國戰略”落到實處。
習近平總書記的“依法治國戰略”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快速形成的,是總書記站在歷史的高度上,以豐富的個人閱歷、政治家的長遠目光、戰略家的高瞻遠矚作為輔助,立足我國具體國情,著眼于國家未來發展,經過長時間實踐和分析所得的科學戰略。早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總書記扎根民間,與勞動人民同甘共苦,接受勞動人民的思想洗禮,在切實的勞動中,總書記認識到了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也最初形成了治理國家的根本思想,即一切國家層面、集體利益層面的行為、政策,都不能過度依賴個人意志,能夠滿足絕大部分群眾需求、保證群眾利益的做法,才是科學的、可行的,以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礎,經大會研究、討論、完善的方案才能更好的代表群眾利益,是治國的基礎,這一時期習近平總書記“依法治國戰略”初步形成。
20世紀80年代,我國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工作崗位上目睹了社會的發展變化,也洞悉了時代發展的未來方向,結合國內外歷史和政治局面,總書記進一步明確了“依法治國戰略”的突出價值。我國曾是大國、強國,但封建社會高度集中的權柄導致了社會發展乏力,我國于明朝中葉開始漸漸落后,而最初重視“法律”、“社會契約”精神的歐洲國家也漸漸在16世紀趕超我國。20世紀末期以來,我國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社會生活較以往各個時期出現了顯著差別,這種差別體現在多個方面,并不是某條政令或者幾條措施就能徹底解決的。在地方主持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現狀和歷史發展進行綜合分析,敏銳的意識到,依法治國才能保證社會生活、生產活動有序進行,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1985-2007年20多年間,習近平總書記的“依法治國戰略”最終走向完善[1]。
2012年12月4日,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次講話被認為是總書記“依法治國戰略”正式實施的開始,該戰略實施的基本方向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多層次、全面反腐,以反腐工作作為紐帶,推動政治改革和經濟變革,將“依法治國戰略”由黨、政府內部蔓延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破除此前法治工作拘泥于某一領域的枷鎖,將國家建設、社會發展、時代進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融合在一起,進行多層次、多方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的最終目標[2]。
國家治理是一系列工作的總稱,黨、政府治國水平直接決定國家政治局面、發展方向以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國周邊政治局面復雜,國家經濟建設任務重,國內人口眾多,治國責任大,在這種局面下,依然完全依靠成型的傳統治國方略,雖然能夠保證國家安定,但已經不能完全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習近平總書記“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更能使復雜的社會發展態勢、多變的社會組成元素被納入特定的、合理的、科學的管理制度下,這種制度就是法律制度。如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為吸引外資注入、刺激經濟發展,通過法律給予外企納稅方面的特權。近年來,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資本充足、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為平衡市場競爭關系,又通過法律途徑將外資企業稅收優惠給予了相關優化,國家經濟更穩定,更加適應時代需求[3]。
我國引入市場經濟的時間尚短,還有很多需要優化的工作環節,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從保證全體人民利益的角度出發,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改革活動的進一步深入,依然需要來自法律方面的支持,如我國的“企事業單位分離”、“政企分離”政策,是經過反復討論后推行的改革政策,此前部分國企發展乏力的局面得到改善,通過自負盈虧的方式,使企業更積極的面對競爭,優化自身不足,更好的引導經濟發展。該項措施的進一步深入涉及到國企資產重組以及地區甚至國家級的產業結構調整,牽涉面較大,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進行集中討論,可以形成更科學、更合理的方案,為深化改革提供支持[4]。
習近平總書記的“依法治國戰略”,并不單一致力于政治變革,也不是專為經濟發展服務,而是綜合考慮了國家現代化發展的基本需要后提出了具有長期價值的發展戰略。我國國家建設的復雜性無需贅言,現代化建設牽涉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養老金的儲備、城市規劃、社會資源分配、科學技術發展等等諸多內容,這些工作不能再沿用傳統時期的方式,避免盲目發展導致的資源、人力浪費。以法治為支撐,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集思廣益、充分討論,再以及國家執行機關作為紐帶,確保執行的有效性,可以使國家現代化建設處于更合理的軌道上。如人民代表大會決策進行的航空母艦建造計劃,極大提升了我國的軍事力量,使國家政治局面的穩定、現代化發展獲取保障。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人民群眾是國家建設發展最終的受益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依法治國戰略”,本質上看也是為了更有效的服務于全體人民。我國人口數目多,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少數民族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長期被漠視,解放前,云南、西藏等地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為保證全國各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提出“依法治國戰略”,通過憲法和各項法律法規,將全體人民的權利明確下來,真正實施了人人平等,也真正使各地、各族人民能夠通過享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果實,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依法治國戰略”的最高追求。
通過分析習近平“依法治國戰略”的形成及其時代價值,了解了相關理論內容。習近平的“依法治國戰略”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依托我國政治制度,內涵豐富也具備極強的可行性,是習近平站在歷史高度上逐步形成、給出的核心治國理念之一。當前時代必須重視“依法治國戰略”,其能夠優化治國能力,也有利于深化改革,實現國家現代化發展,是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科學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