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曉梅 梁險峰
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安全環保與技術監督研究院,四川 成都 641000
我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對具有安全危險和潛在重大環境危害的工程建設項目要求進行環境風險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九條規定,編制有關開發利用規劃,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開發利用規劃,不得組織實施;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三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照本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一方面是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的重要依據,也是負責環境監督管理的部門履行監督職責的重要依據。因此,對于從事環境影響評價業務,國家相關法規有專門的規定要求。2017年修訂頒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雖然取消了對環評單位的資質管理,但其上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仍要求對環境評價機構實行資質許可制度。評價機構應當取得相應的評價資質證書,并在資質證書規定的資質等級及業務范圍內從事評價活動。其中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必須依法取得資質,其它任何個人及其它機構不得承接評價業務;二是必須在資質規定的業務范圍內開展評價業務,不同等級的資質,允許承擔的業務范圍不一樣。無資質或超越資質范圍開展業務都是違法的。同時,法律也對資質的許可有明確的規定,如對注冊資金、工作場所、專業人員要求等都有要求,如在資質申報過程中提供虛假資料或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評價資質的都將會受到處罰。
知識產權是人們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活動中的經驗、知識而依法享有的權利。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項涉及知識面廣、專業性、科學性強的系統工程,每份評價報告都需要評價人員付出很多心血才能完成。
從開始承接評價任務后,評價人員需進行大量現場調查,設定評價方案,篩選評價因子、明確評價重點及評價方法,同時還需要廣泛開展走訪、問卷調查等公共參與活動。在此基礎上,進行工程的系統分析及采用專業的技術手段評價,得出了評價結果和建議措施,最終編制完成評價報告。在編制報告過程中就出現一些人會在自己的項目中大量引用別人報告書的內容,甚至不管自己的項目的具體情況是否符合,只求通過審核,所以報告書有許多相似之處也就在意料之中,這實質上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無償使用,對他人知識產權的侵犯。因此,作為評價機構及其評價人員應樹立強烈的知識產權意識,嚴格控制報告的流轉,分發。與評價及相關人員簽訂保密協議,防止報告內容流傳。
此外,評價過程中會采用專業的評價軟件、引用他人的數據報告或技術成果,都涉及到他人知識產權的使用及保護,如使用不當,如使用盜版軟件,未正確引用他人數據報告,都可能產生法律風險。
評價過程中,評價人員需要熟悉評價項目的相關技術資料,包括項目地理位置、工藝流程、生產工藝等大量技術參數,獲得的這些資料、信息可能關系到國家戰略、項目的技術核心,屬于委托方的保密范疇,作為評價人員及機構負有法定的保密義務。對于這些資料的復印、引用和發表都應有嚴格的審核程序。
在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有時需要購買及引用大量測繪圖紙,這也需要評價機構及評價人員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規定》的要求,正確的保管及使用測繪成果,做好保密工作。丟失保密測繪成果,或者造成測繪成果泄密事故的,將會受到處罰,構成犯罪,追究刑事責任。
評價的基本原則是客觀、公開、公正。評價人員在評價工作中,應正當的獲取評價項目資料并認真、嚴謹、客觀、真實地進行評價,并忠于評價目的和評價結論,不卑不亢,不屈從于無事實根據要求更改評價結論。但因相關的利益方,為了保證審批通過,管理人員只能施壓于環評工程師,迫使其在環評文件編制中弄虛作假,修改環評的最終結論等,導致環評結論失實。[3]
法律、法規作出明確規定,“接受委托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不負責任或者弄虛作假,致使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失實的,由授予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降低其資質等級或者吊銷其資質證書,并處所收費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因此,評價人員應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職業素質。才能真正使評價工作做到公正、客觀、科學,為委托方負責,為社會負責。如果評價人員在評價過程中出現重大過失,或提供虛假數據,造成重大后果,評價人員及評價機構都會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綜觀與企業共存的各種風險,其最終往往表現為法律風險。[4]評價機構應充分認識到業務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采取科學的管理手段,建立對業務過程中法律風險進行評估、識別、監控與化解等管理機制,實現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一般都有較長的工作周期,涉及到評價人員、委托單位、地方政府監測部門、報告審查部門及社會公眾等眾多機構和人員,涉及面廣,風險分散,控制難度大。因此評價機構應建立清晰的業務流程,分析每個流程環節的合規性及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源,如方案的審定、報告質量的控制、保密資料的查閱等。可借助外部的專業法律人士對風險進行分析,提出防范的有效措施。
制度建設是評價工作規范運行的基礎保障。根據
對業務流程梳理,風險辨識結果,應搭建包括合同管理制度、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商業秘密管理制度、印鑒管理制度、案件糾紛管理制度等在內的各項適應機構實際的法律管理制度。編制法律風險崗位防范手冊,將法律風險防控落實到每個崗位、每個人員,加強對風險管理及控制措施的宣傳,使風險控制管理在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并形成能夠推動制度正常有效運行的工作機制,把機構的一切經營活動都納入法律化軌道,增強機構法律風險控制能力。
相關管理要求規定,環境影響評價人員需定期進行再教育,但培訓內容基本上是針對專業技術知識的提升,涉及到法律法規及風險意識方面的內容較少。評價人員是評價工作的直接參與者,注重對評價人員開展知識產權、商業密秘、檔案管理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同時加強職業道德培訓,提高評價人員的專業及職業素質,才能構建評價機構法律風險防范的第一道防線。在提升評價人員素質同時,機構還應及時與評價人員簽訂保密協議、崗位風險責任書等,構建風險防范的雙重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