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聰 李 帆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我國的國家賠償一直以來均以賠償案件少,數額小,賠償周期長“著稱”。近期,隨著“呼格吉勒圖案”、“李懷亮案”以及“佘祥林殺妻案”等國家賠償案件頻發,引起了大眾對于我國國家賠償法的有關疑問,而這些問題大都與作為國家賠償法靈魂的國家賠償法的歸責原則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所以要想促進中國國家賠償法的發展與健全,就必須要從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入手。
而歸責,也就是將責任歸結于某一特定的客體,在法學的角度上看,即指由司法機關等其他有關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評價。其中的法律責任,即指行為人因其行為的不合理性(此處側重指其不合法性)而應當承受的的法律后果,當然,該法律后果大多會對該行為人產生不利影響。而歸責原則,就是確定責任歸屬所必須依據的法律準則,這一概念,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經過這些基本理論的鋪墊,我們不難得出,國家賠償法的歸責原則就是指從法律價值上判斷國家機關是否應該承擔法律責任的最根本依據和標準。它不僅有利于揭示國家賠償法的制定初衷,也為國家承擔責任設定了具體的標準,是構成國家賠償法的理論基礎,其本身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意義。
而就國家賠償歸責原則的劃分種類,不外乎過錯原則、無過錯原則與違法原則這三種。首先,過錯原則由民法當中的侵權責任演變而來。而它又細化為主觀過錯與公務過錯兩大流派。前者當中的過錯二字,與民法中規定的過錯有同等含義。盡管該原則順應了民事侵權理論的歷史發展軌跡,但仍提高了追究國家賠償責任的難度,故若不強調行政行為的合法與否,只以過錯之有無作為國家賠償責任的成立要件,會忽略某些不法行政但無過錯的情形;同時用主觀上的檢驗標準去判斷,容易擴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主觀過錯原則也會因為程序和要求過于復雜,產生適用難的情況。而公務過錯中的過錯只意味著不當履行公務,它源于公務人員,但并不歸責于公務人員,并且它將主觀過錯虛化,強調客觀過錯,雖然公務過錯在實用性以及保護受害人兩方面都有優勢,但其仍帶一定的主觀色彩,同時該概念與個人過錯極易產生混淆;無過錯原則指公民對特定行為造成的損害有權請求賠償,該原則更大程度的實現了對公民合法權利的保護,但同時,它確實也增加了國家財政的負擔,且會讓某些想要“有心人”有利可圖;違法原則,則是以職務違法行為為歸責的根本標準,并不估計其是否有過錯。該原則明顯具有更強的客觀性,但其具體標準難以確定及其難適用使得該原則僅為瑞士所適用。
就我國現行的國家賠償法的規則原則,在《國家賠償法》第二條有明確規定。相較于之前的立法,我國的國家賠償法經歷了由行政賠償性質向國家賠償性質的進化,進而刪除了總則第二條當中的“違法”二字,可以說是我國現行國家賠償法歸責原則邁出了由一元制違法原則進化成雙元制歸責原則的重要一步。盡管這次修改彌補了之前中國國家賠償法的歸責原則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得到了較多專家學者的認可,但個人看來,仍只能算是小修小補,未觸及到實質性的問題,使其仍存在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拿近些年發生的一個案件舉例,在某市一戒毒所內,有一女子“神秘”死亡。在此案中,有關機關只是給了死者父親47萬的所謂的“死亡補償金”,而條件就是不能再對其女兒的死亡有任何疑問。沒有什么問題為什么要給這筆所謂的“死亡補償金”呢,這不禁引起人們對于國家賠償有關內容的疑問,當然其中也不對其規則原則的提問。故在此處,就現今我國國家賠償法歸責原則當中現存的一些問題作出討論:第一,對于我國的國家賠償法適用的歸責原則,并沒有明確的立法指向,雖在總則當中刪除了“違法”二字,但分則并沒有消除,同時對于是否有過錯責任,法律也并不明確,則只能從分則零散的規定情形中判斷出所適用的歸責原則,這就造成了司法實踐中適用時的迷惑情景;第二,國家賠償的范圍進行了進一步的限縮,因為雖然我國國家賠償法第二條刪去了“違法”二字,但此條文卻只是模糊的規定了“合法權益的情形”,而這些違法職務行為分別在法調整以列舉的形式加以確定,這樣就無形中限定了國家賠償的范圍,所以在受害人的合法權利受到有關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侵害時,只能在規定的賠償范圍內尋求權利救濟;第三,未明確公共設施損害歸責原則,實踐中如果出現類似的共有公共損害時,也只能通過其他法律法規來予以解決;第四,立法賠償問題的歸責原則有待解決,因為目前我國《國家賠償法》主要針對的仍是具體的職權行為,就抽象的職權行為等相關情形并未涉及在內。總的來說,第一、二點均是國家賠償歸責原則本身的局限性,而第三、四點則是國家賠償歸責原則對于賠償范圍的消極影響,除此之外,歸責原則還對國家賠償的數額及程序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下面針對我國國家賠償法的歸責原則的發展表達一些自己的觀點:第一,完善我國國家賠償法的歸責原則必須要遵循人權保障、公平與正義、權利制衡的價值取向,因為這能使其朝著正確的大方向發展;第二,以保護公民利益為核心確立歸責原則,因為國家賠償法的歸責原則作為整部國家賠償法的基本原則,相對于職權行為的違法性,更應以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為核心,以確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賠償權利;第三,設立針對有關公共設施存在瑕疵的歸責原則。因為在現實生活當中,公共設施致人損害的案件,往往涉及范圍較大,既損害公民的個人利益,也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所以如果設立公共設施損害歸責原則,不僅會擴大我國國家賠償的范圍,也利于保障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第四,我國的歸責原則還要針對歸責原則可能對國家賠償的數額及程序產生影響部分內容,作出改進。
綜上,為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利,使得我國的國家賠償法適用率提高,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確實應該建立符合中國法學實踐,吸收其他國國家賠償法精華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化國家賠償法歸責原則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