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楠
中國計量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0
利益是指能夠滿足人為了生存和享受以及發展所需的條件和資源。公共利益是指在一定范圍內滿足人需要的客觀體,即具有公共性效用的客觀物體,也就是能夠滿足特定范圍內所有人享受、生存以及發展的、具有公共性效用的條件和資源。
外國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將一塊草地幾乎平均劃分分配給幾個牧羊人,但是在中間留下一塊草地為公共用地,這塊公共用地每一個牧羊人都能隨意使用。在一年之后回來觀察結果:給個人的草地被牧羊人合理使用,而這塊公共用地卻因為牧羊人過度放牧而幾乎寸草不生。所以該試驗得出一個結論:每人都會有將屬于自己的資源和生存空間向外拓展的天然屬性,在公益在一種處于無人關心的狀態下,每一個私益主體都會自知或不自知地攫取公益為私益。所以在無保護狀態下的公益是最不可以避免會受到他人侵害的。
據訴訟法,個人有權維護自身合法利益,可以在自身合法利益受到損害時向法院提起訴訟,尋求法律的幫助。但當人們所共有的利益受到侵害時又該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公共領域日漸擴大,公共事務數量快速增長,國家和國際社會不得不審慎思考這樣的問題:如何更好地維護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應由誰主張?如何主張?并由此引出了“公益訴訟”的概念。
關于公益訴訟的定義,學界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救濟對象廣義說”,即認為公益訴訟是由國家職能機關和對應的組織或個人根據法律對那些侵犯公共利益,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向特定法院起訴,由特定法院根據法律授權追究其法律責任的司法活動;“廣義說”中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所謂他人利益是指“不特定的他人利益”。另一種觀點是“救濟對象狹義說”,就是認為公益訴訟是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能依法對侵犯公共利益,違反法律的行為,向特定法院起訴,由特定法院追究其責任的司法活動。
據公益訴訟相關定義,能夠認為可以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包括檢察機關和一般民眾以及社會團體。但出于防“濫訟”情況出現考慮,必須用一定的標準對范圍做一些控制。
對提出公益訴訟的一般公眾和社會團體與所提起的公益訴訟的利益相關性,存在兩種觀點。客觀論認為只看中結果在促進公共利益的增加,這種訴訟就能當做公益訴訟;主觀論則不那么認為,其認為如果主體在主觀上是為了個人利益而訴,即使在客觀上對公共利益有增益,也不能當做是公益訴訟,只有主體在主觀上為了公眾利益而起訴才能稱作公益訴訟。
從理論上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公益訴訟的主體,但因為公益訴訟涉及的利益是公共的,私人在訴訟中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個人為主體提起公益訴訟的可能性和激勵性較弱。一般認為,個人很少在現實情況中作為公益訴訟的主體出現。
社會團體,是指由一定人員為一定目的組成的社會組織。可分為以營利為目的社會團體和以非營利為目的社會團體。由前所述,以營利為目的的社會團體往往出于增加自身利益的考慮,使得“公益訴訟”變質;而以非盈利為目的的社會團體,譬如特定組織,特別是公益性質的組織(殘疾人協會、消費者協會以及、動物保護組織、兒童少年保護組織和公益性質的事務所等等),這對增益公益訴訟具有及其重要的益處。公益性質的組織是把保護和促進公益當做宗旨的組織,因其設立以推動和保護公共利益為目的而成為公益訴訟的積極推動者。
由此可見,若任何團體和個人都可提起公益訴訟,則可能因私人利益而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故本文認為可采用“公益訴訟廣義說”中針對不特定他人利益的觀點對“公益訴訟”作出更為具體的定義:公益訴訟是相對于私益訴訟而言的概念,是特定的國家機關和相關的團體和個人,依據法律,對侵犯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利益以及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為,向受到法律授權的法院起訴,由其依法追究對應人法律責任的訴訟活動。
按客體或所適用的訴訟法性質的不同而劃分,公益訴訟可分為行政類公益訴訟和民事類公益訴訟;按訴訟主體分類,公益訴訟可分為一般公益訴訟和由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
按羅馬法“民刑不分”“諸法合一”的立法規則,公益訴訟并未分為刑、民事等種類的公益訴訟。只在近代由于諸法分離,公益訴訟也有更加細致的劃分,比如:勞動類公益訴訟、刑事類公益訴訟、行政類公益訴訟、經濟類公益訴訟以及民事公益訴等。
狹義的公益訴訟僅指以國家為名義提起的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訴訟。
廣義的公益訴訟則是指無論主體,一切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而提起的訴訟,即也囊括非法人組織、法人和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提起的訴訟。
以司法實踐為角度,我國現今只存在淺層上的狹義公益訴訟,主要是以檢察機關對被告人提起的公益訴訟。
民事類公益訴訟是特定的個人和組織依法,以保護公共利益為目的,對違反法律,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由人民法院按照民訴程序審判和追究犯罪嫌疑人法律后果的訴訟活動。
勞動者公益訴訟是有關勞動者在遭受用工一方或用工多方侵害和有侵害之嫌疑時,團體或公民由直接以維護勞動者利益為目的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活動。
行政類公益訴訟是公民、社會組織和檢察院在行政主體的行為違法時,即使與訴訟主體無直接利害,但由于維護公益,向特定機關提出請求,并由其向法院提起的訴訟。
經濟類公益訴訟是被訴的行為危及或切實侵害公共的經濟利益。
代位權,是指一方民事主體因法定事由的產生而取得的代位行使另一方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一定權利以設立、變更或消滅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一定民事權利。在公益訴訟活動中,特定訴訟主體代位了社會公眾中廣大不特定的主體,因此其主體的特殊性可認定為代位性。
無因管理是當事人在沒有義務,為避免其他主體利益受侵害而進行服務或者管理的行為。行為主體所進行的公益訴訟,是基于維護他人權益的管理或服務,因而具有無因管理性。
利他行為是指一種不指望任何保外在報酬的、自愿的、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公益訴訟的利他性,體現在公益訴訟的訴因上:出于維護公眾利益的目的而提起訴訟。
公益訴訟作為公民和其他主體間接或直接參與國家管理的新型途徑,在現在的司法實踐中有廣大的前景。
第一,公益訴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在訴訟這項領域的具象體現,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提供了切實的司法保障和途徑。不僅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方式,為人民直接和間接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提供司法保障。還防止錯誤的濫用公共權力行為。
第二,公益訴訟是依法治國的基礎,不僅能極大地促進法治實現。還能避免由于權力集中而出現人治的局面,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維護法律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