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燦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外派船員是指船員范圍內的特殊群體。外派船員必須滿足擁有船員資格、受雇于船東或船舶經營者,并在船上工作的要求。同時,由于它的特殊性,被派遣的船員具有一般船員所沒有的特點。其一,他們工作的船是外國船。外籍船舶的定義是懸掛中國國旗以外的船舶。根據法律規定,外籍船舶還包括港澳臺船舶。其二,必須通過船員外派企業。船員外派機構發揮著橋梁作用,把外派船員與境外船東這兩個主體連接起來。
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一部全面的,法律位階高的專門管理船員和保障船員的單行法律。首先,法律位階高的《海商法》主要調整海上貨物運輸法律關系,對船員的保護僅在船舶優先權中涉及到。其次,我國在制定《船員條例》時遵循了公約精神,吸收借鑒了公約內容。但是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它僅僅是一部行政法規,法律位階較低;它的內容大多數是規范船員的內容,其中對船員保障方面的內容過少,很多規定都是泛泛而談,不利于船員的保護。可以說《船員條例》仍然是一部行政管理的法規,而非權益保障法規。[1]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對外派船員保護的法律缺失,遠遠不能滿足當前亟待保障外派船員合法權益的要求。
行政機關對船員外派業務的監督是行政法意義上的監督,對船員外派機構違反行政法上的行為,對該主體采取行政強制措施、行政處罰等處理。然而,當前我國實踐中存在船員外派業務的監督主體授權不明確、集中,存在多頭執法的現象。[2]比如《船員條例》第三條規定交通部是船員管理部門;第五十二條指出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加強監督和檢查,但是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只有監督權并沒有處罰權。
由于我國目前外派船員保障機制不健全,當外派船員權益遭受侵害時往往維權無門。保障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還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外派船員投訴處理機制。第二,我國的“三方協調機制”成立晚,經驗不足,尚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制定一部《中國人民共和國船員法》,并且專章規定對外派船員權益的保護,規定具體的操作規則,對船員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勞務派遣等進行詳細的規定,明確責任主體和監管主體的法律責任,做到要有法可依。另外,目前立法工作者正在對《海商法》進行修改,筆者認為應該趁著《海商法》修改的良好機會,把對外派船員的保護納入修改的范圍,使其能在一個較高位階的法律下得到明確的規定,有利于對其權益的保護。
鑒于目前多部門職能交叉,船員權益保障效率不高的情況,應推動政府以立法的形式賦予海事管理機構在船員權益保障方面的主導地位:一是授權海事管理機構對外派船員招募和社保繳納情況的監督檢查職能;二是授權海事管理機構對外派船員應享受福利待遇情況進行監管的職能;三是授權海事管理機構主管實施外派船員社會救濟制度的職能;四是授權海事管理機構作為牽頭部門在處理涉及多部門權限時的組織協調職能。[3]
1.建立投訴處理機制
海事管理部門要積極協調,推動政府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船員投訴處理機制。第一,建立集中受理外派船員投訴的平臺。第二,建立職能分工明確的管理制度。第三,建立外派船員投訴處理反饋機制。第四,建立外派船員投訴分析評估機制。
2.健全“三方協調機制”
一方面,積極推動船員工會體制機制改革,代表船員的利益在政府的主導下與船東協會進行協商和談判。另一方面,應加強與地方三方協調機制辦公室的聯系和溝通,建立高效便捷的聯動機制,并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在《勞動合同法》框架下,協同地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制定統一格式的船員勞動合同,制定船員最低工資標準,完善船員用工制度。[4]
總體來看,從《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生效以來我國外派船員權益保護取得了一些成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派船員的權益保障水平,讓眾多的外派船員工作更體面,更有尊嚴。總之,我們應積極履行《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改善制約外派船員權益的環境,為外派船員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有優勢,促進我國航運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