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潔
廣州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傳統四要件理論作為我國刑法的犯罪論部分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刑法框架的構建,與刑罰部分以及刑法分則內容有千絲萬縷的關聯性,然而我國的四要件理論存在以下缺陷:
針對一個殺人行為,運用四要件理論,分別剝離出主體,主觀,客體,客觀所對應的要件看是否符合刑法規定,這實際上就已經推定這是一個犯罪行為,在此基礎上,分析犯罪行為的四種構成要件在本案中具體是什么,我國傳統的四要件理論在處理具體個案中,運用現行犯罪構成模式對行為進行評價,把論證的結論想當然地當作論證的前提,通過先入為主地把某行為認定為犯罪,使之成為前提性條件,再反過來運用四要件證實犯罪確實是成立的,是一種典型的有罪推定,是將涉案當事人置于罪名之下,進行生搬硬套,而非理性的思考行為的具體性質,案件中的具體事實。
四要件理論又稱犯罪構成四要件理論,然而,有些情況下即使滿足四要件理論,仍然不能做出涉案當事人犯罪的結論,例如,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因此,犯罪構成理論在得出結論時是不完整不全面,甚至是待定的,這就不能通過該理論確定犯罪,然而該理論又確實是目前刑法中確定是否犯罪的唯一尺度,這就造成了自相矛盾的局面。
犯罪四要件理論是通過正向證明一個行為是犯罪行為,缺少負向的反饋限制條件來排除犯罪的可能,就是學理界所主張的只存在入罪條件,缺少出罪條件。刑法以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權為兩大目的,兩個目的是并重的,且一定程度上保護人權優先,這也是疑罪從無的依據,然而單獨就我國刑法四要件理論而言,有違刑法的立法精神,側重擴大打擊犯罪的范圍,而沒有規定出罪的條件即有效限制打擊范圍。而是將出罪條件單獨分割出來對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單獨做規定。
運用四要件理論判斷犯罪直接得出的就是結論,而缺少對犯罪的論證過程,這是非常可怕的,是導致實務界造成冤假錯案的內在原因。在這種認定犯罪的模式下,并沒有區分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依照四要件理論,在肯定犯罪的成立時并不需要進行如大陸法系那樣逐步逐級的認定,司法實踐者只需要為該行為不斷地尋找和完善在肯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所需要的材料。這對于正確甄別犯罪,嚴格認定行為性質是不利的。
針對上文提到的四要件理論的缺陷,我認為是可以通過增加豐富四要件理論的內容進行修正完善的。
大家在對四要件理論批判審視的時候,或多或少會與西方三階層犯罪論做比較論高低,我認為四要件理論只是提供了認定犯罪的框架,具體認定犯罪的要素如危害行為,危害結果,故意,過失,等犯罪要素與三階層理論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不同的要素分類方式得出不同的犯罪論,皆有科學合理之處,也皆有改進完善的空間,據此,四要件理論仍有很大的完善改進空間,前途并非暗淡無光。
針對四要件中的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完善其結構豐富其內容的思路,具體如下。
犯罪客觀方面,增加對危害行為嚴格細分,將危害行為分為有責危害行為和免責危害行為,即承認一些行為的危害性,但不追究責任,即在判斷是否犯罪的動態過程中,一旦判斷出是免責危害行為,則停止推倒判斷,不能認定為犯罪,即反向限制危害行為的認定,可看作是客觀方面的出罪要素。如果判斷出是有責危害行為,則繼續判斷結果,因果關系,主體,主觀等其他要素,最終得出結論。而有責危害行為和免責危害行為的具體區分則需要嚴格的法律界定,在此可以參考其他理論的客觀行為方面的免責事由,并結合司法實例和我國刑法立法經驗進行技術性立法活動以法律形式固定,避免違反罪行法定原則的立法精神。
犯罪主觀方面,將原有的選擇性要素中的犯罪動機轉化為必然要素,即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時是否基于公義的動機,公義的動機是指諸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行為,雖然行為具有客觀危害性,但支配行為的主觀意圖是在維護公義的動機下產生的,那此時這種故意或者過失不再是“罪過”即反向限制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的認定,屬于主觀上的出罪要素,目的在于減少犯罪故意,犯罪過失的涵蓋面。作為主觀出罪要素的犯罪動機,仍需嚴格界定范圍以及判定標準,最終通過立法固定。
四要件理論暴露缺陷的同時,也從側面展現了可供豐富完善的空間,對此只要不斷進行完善改進,仍然可以實現作為認定犯罪標準和尺度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