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啟華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從法理層面上來講,對社會弱勢群體進行法律保護是實現人權的必然要求,這是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的沖突。我國社會的平等還沒有完全達到實質上的平等,弱勢群體在形式上看起來獲得同其他群體相等的權利和自由,但實際實施中,弱勢群體由于自己的自身差異性,對社會賦予的權利和自由無法得以實施。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人權又被賦予了更多更確切的意義。人權的含義不僅僅是普通意義上的生存和生活,而是有尊嚴的,平等的生活,人與人之間能達到真正的平等。這也是順應目前以人為本社會發展的要求。
1.適用對象不具體
婦女、兒童、精神病人、老年人等是我國現行法律弱勢群體的保護對象,這不論是在立法方面還是實際操作中都是覆蓋不全面的,對保護的對象缺乏普遍性。我國的弱勢群體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其他很大一部分處于法律的空白當中,比如農村勞動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已經出臺過《殘疾人保障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但專門針對保障農村勞動者的法律法規未曾有過提及。
2.程序保障的缺失
我國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過于強調政策,對程序的保障還不夠全面。使得法律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不具備一定的權威性。就從我國已經制定出的保障弱勢群體的法律法規的立法上來看,頒布的法律條文大多數都是空泛的原則性規定。這產生的問題就是法律運用到實際操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解決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障礙,架空了法律,使得法律的效力在運行的過程中達不到制定時的預期效果。
1.司法救濟的高昂費用
這里所謂的高昂費用僅僅針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而言,對于社會的弱勢群體來說,他們本就不平等的被分配著社會資源,經濟實力和人際關系也遠遠不及一般群體,司法救濟的成本對于他們來說確實是可觀的。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目前司法領域的問題不僅僅是司法審判的結果,審判結果的執行也是社會難以完全解決的問題。弱勢群體的司法結果極有可能面臨的是執行起來的重重阻礙,使得他們不得不再次通過經濟的手段得以解決。
2.司法救助程序復雜
我們國家目前的司法救助程序復雜,曾經只有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有
明確提到過司法救助制度,成文的法律中還沒有明確規定,在立法方面依然存在漏洞和空缺。而且在實際操作中,申請司法救助的過程十分復雜。比如按照規定需要提起書面申請等,這對于社會普通群體并不復雜,但對于弱勢群體,由于自身原因如地區偏遠普法能力弱,殘疾、年老者不具備書寫能力等。這種情況下的司法救助對于社會弱勢群體來說就是顯失公平的。
立法方面應當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研究弱勢群體如何“弱勢”,如何賦予他們平等的權利來完善法律。其次,要從根本上改變弱勢群體的生存情況,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對弱勢群體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和普法教育,讓他們不再與社會脫節,逐漸摘掉弱勢群體這個帽子。
在立法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的就是法律程序的實現。在針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立法方面,不僅僅要強調具體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法律的明確規定確保司法審判的結果能夠順利實施。把權利的實現過程同樣作為明確的法條進行規定,因為再完備的法律,再完美的司法結果沒有程序上的實現,那實際的權利永遠都是“紙上談兵”。
加強司法保障具體來說就是保證司法的公正性,防止在司法的過程中出現腐敗,使弱勢群體和社會中其他群體一樣享有同樣的司法保障。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證司法程序公正,使司法的保護效果能夠真正的實現在弱勢群體身上。公正的判決結果一旦不能執行,會使法律的威嚴喪失,同時也使弱勢群體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使其對司法失去信任。
通過對弱勢群體的司法救助,提高訴訟效率,降低訴訟成本。弱勢群體相對于社會其他成員來說,經濟上、精神上甚至身體上的承受力都弱很多。所以,應該簡化相應的司法程序,使得弱勢群體的權益得到及時有效的保障。
從法理的角度出發,法理所追求的社會公平與正義也正是需要我們對弱勢群體賦予法律的保障。從各個方面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在社會有尊嚴的生存,是正義原則的體現。只有通過立法途徑對其加強法律上的保護,通過司法手段保障法律的實施,才有可能真正確立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制度,真正讓弱勢群體脫離弱勢,平等享有權利,平等履行義務,達到維護社會正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