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鵬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渭南分校,陜西 渭南 714000
法律授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基于不同的法官或不同審判級別的法官不同程度的內心確信,存在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一個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事件,經過網絡的發酵,極易造成錯案,這種錯案在審判實踐中屢見不鮮,而且層出不窮。在證據相互印證的基礎上,有時會出現相互矛盾現象,造成案件事實錯綜復雜,而就在這時,事件通過網絡,迅速蔓延,形成一股強大的民憤,給正在甄別的司法人員施加了巨大的壓力。本文在這里主要想淺談民憤與刑事錯案預防的問題。
民憤,《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人民大眾對反動統治者或者有罪惡的人的憤怒”。它是人的一種感情的宣泄、是一種毫無關聯的憤慨。在封建社會起一定的作用,迎合了封建統治者尊重天理、捍衛法律的統治政權需求和人民群眾的樸素情感。在現代法治國家背景之下,民憤的作用及價值取向日趨多元。
從法理上講,民憤是指社會公眾對于其所認定的犯罪事實與造成該犯罪事實的犯罪行為人的憤怒與不滿和對于司法機關不符合其主觀預期的司法行為的憤怒與不滿。這一概念的界定不僅屬于形式意義上的民憤,更側重于案件結果與公眾感性的沖突,具有實質意義上的民憤,主要表現為公民或者單位對于司法公正的追求,較小的考慮個人主觀憎惡,以較為理性的思維去探索刑事訴訟的正義。
民憤作為若干群體人情感的代表,具有群體性、非理性、不確定性的一種道德否定,與現代司法獨立理性公正等原則背道而馳的,對刑事司法的危害具有潛伏性。
民憤從來都不可能直接導致刑事錯案的發生,它只會像病毒一樣侵入現行司法體制不健全的機體而致病。從本質上講,民憤不自覺地成為人們間接性參與司法的方式之一,它的效果受現行司法體制的影響,在網絡中不斷地復制、在熟人中不斷地口口相傳、在虛擬環境中不斷地想象,從而引起更大群情,影響司法。
在司法實踐中,迫于種種壓力,尤其是網絡壓力,人們對民憤有很大的誤解。民憤不等于民意,更不是尊重民意,辦案人員在司法活動中,誤認為平民憤就平了民意,更有甚者把它作為定罪量刑的參考因素。看似轟轟烈烈,實現了理想中網絡情景下的“公正”,但它從根本上破壞了法治精神,與法律的信仰背道而馳。
主要表現在社會關注度較高案件的審判管轄權的問題、定罪量刑的酌定情節及重大影響案件的審理中。一個小事件,經過網絡的民憤發酵,水軍和吃瓜群眾一片壓倒性的指責與謾罵之聲蓋過了法律的裁判。如近期的上海摔嬰案、南京的碰瓷案等。這些案件,社會關注度高,極易形成民憤,給案例審理帶來很大的干擾,造成錯案的概率最大。
民憤不能客觀地反映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更不能表明罪犯具有很強的人身危險性,在刑事司法活動過程中,審判人員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往往會以加重社會危害為由而對罪犯行為罪加一等,違背了刑法謙抑原則。司法的權威和嚴肅性蕩然無存,進而動搖社會對法律的信仰。
由于民憤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正確的對待它,我們應當以科學的態度,防止它對刑事案件的影響。
第一、上百年來,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民憤已經深深地成為普通民眾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法律觀的偽裝者,面對這樣的情形,司法人員作為社會一員,既是普通百姓,也是具有法律思想的專業人員,不應隨波逐流。應保持內心的慎獨、充分發揚法律精神、運用法律邏輯,在事實和證據支撐下,最后參考情理、情感等因素,合理看待民憤。無論對待哪類案件都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心中有法、守法、維護法律的尊嚴。
第二、完善司法制度,合理利用并正確看待民眾和輿論監督的作用,使司法發揮其應有之義。
第三、遏制司法腐敗,追求司法公正。反觀民憤,我們不難發現,除了人為制造民憤以達到個人目的之外,民憤產生的原因關鍵在于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現象使人們對通過司法尋求正義產生了極大懷疑,甚至喪失了信心。而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在很大程度上是司法體制和司法人員素質兩大方面問題的表象。因此,重點是完善司法體制、提高司法人員素質。筆者認為,司法活動應該嚴格遵循作為社會公意的法律,民憤的因素固然需要考量,但如果二者發生沖突時,必須以法律為準繩,而非飄忽不定的民憤。
司法在排除民憤介入的同時,并非對之完全置之不理。司法程序應當更加透明化、公開化,讓司法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打造“過程精品”。老百姓理解了程序正義的內涵,民憤失去了對影響辦案的巨大壓力,我們的司法將會日趨理性和公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