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琪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大眾傳媒的功能包括宣傳、新聞傳播、輿論監督、文化積累等,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傳媒行業由此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動力。除卻傳統的紙質媒體、影視傳媒,互聯網、應用程序等現代化的新型大眾傳媒憑借其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更是滲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
模仿是指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重復他人的行為的過程,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而犯罪模仿是指特定的犯罪手段和行為因被其他潛在犯罪分子所知悉后而產生被效仿的可能性,它屬于自覺性模仿中的選擇性模仿。
正如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曾言:“傳媒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也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總的來說,如果不加以適當的控制,它為惡服務的可能性更大”。在傳媒行業商業化的今天,我們在肯定傳媒之于社會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不能忽視為博取關注、迎合大眾獵奇心理等目的而扭曲傳媒用途的做法。
犯罪模仿須具備三個要素:有可供模仿參照的樣本、該模本被廣泛傳播、與樣本相似的模仿主體存在(至少是自認相似)。下面將以犯罪模仿的三要素逐一對傳媒在犯罪模仿中的角色進行分析。
大眾傳媒運用不當會淪為犯罪的“教科書”。大眾傳媒現對犯罪事件的報道已不囿于犯罪事實,而是更多地對犯罪者的作案思路、手法、工具等作詳細描述。這樣就為他人提供了犯罪的樣本與榜樣,降低了他人探索犯罪手段的成本,犯罪者易從對已有犯罪的基礎上改進犯罪手段,以期達到降低犯罪風險、提高犯罪成功率的目的。
另值得一提的是大眾傳媒對警方偵查手段與進程的披露問題。為迎合大眾獵奇、好奇心理,大眾傳媒多會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手段與進程作跟蹤報道。這樣雖能讓觀眾及時了解案件進程,但也會提高在逃犯罪人的抓捕難度及潛在犯罪人的反偵查能力。
犯罪因其性質特殊,相對于其他社會事件具有更高的社會關注度。犯罪案件發生后,來自社會各方的關注與討論極易放大案件的話題性,從而使犯罪案件延伸的廣度遠遠超出可控范圍。案件其中的犯罪方法往往是媒體報道的重點,其在社會上傳播的廣度自不待言。
值得一提的是,“犯罪事實被廣泛傳播”這一要素也能成為引發犯罪的導火索。心理學家愛蘇雷特說:“哪怕是被描述成魔鬼,這樣的出名對有些人仍然很有吸引力。”部分病態犯罪人的犯罪目的在于希望引起社會對其的關注,這也側面反映大眾傳媒對犯罪事件的過分關注,容易造成刺激少數潛在病態犯罪人的犯罪欲望的隱患。
越來越多大眾傳媒對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狀態、社會背景、生活遭遇等予以深度關注并將之作為該犯罪事件傳播的主要內容。這樣就容易引發與犯罪人有相似經歷的人產生類比心理與認同心理,引起潛在犯罪人的共鳴,誘發、強化其犯罪動機。
我國之于傳媒行業的立法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互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并不能對傳媒行業進行周延的規制。在傳媒行業商業化的大潮影響下,單靠傳媒方自律保證信息傳遞的真實客觀性及科學合理性顯然力度不足,這就要求我國加快新聞法、出版法等法規的立法進程。
同時,還可建立節目內容審查、監控制度,如設置媒體過濾網、研發引進新型監控技術等。對傳媒播報行為約束的同時,明確懲處措施,以引導傳媒行業對犯罪事件的正確報道。
大眾傳媒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應堅守信息的真實性與客觀性,避免將個人的主觀情緒的植入。在報道犯罪事件時,淡化對作案過程及犯罪人動機背景的過度介紹與渲染,將焦點集中在對案件本身的陳述的同時,強化對犯罪成本與懲罰的宣傳,從而達到警醒與震懾作用。
同時應加強對傳媒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在報道犯罪事件時剔除媚俗化、娛樂化、夸張化的報道手法,提高傳媒隊伍的自律性。必要時亦考慮將新聞道德與基礎法律常識作為傳媒人員的考核標準,且可內設機構對信息作進一步篩選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