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萃波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北京 100191
刑法的實質解釋是指刑法解釋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理解,要根據其內在的標準對法律條文作出凌駕于其一般含義之上的論理解釋。客觀解釋是指法律條文的內在意義并不僅限于它最初產生的意思,應該與時俱進,二者并不相同。陳興良教授指出:“在刑法解釋的立場上,我是主張客觀解釋論的。但在刑法解釋的限度上,我又是主張形式解釋論的,兩者并不相悖”①。而刑法學者梁根林教授曾表示,對于刑法中的客觀解釋顧名思義就是重點探尋法律條文應有的現實的客觀意義,強調法律文本的獨立性,從而根據現實狀況與其所適用的目標,來挖掘法律文本現在的合理意思的解釋論,所以這種解釋又被稱為實質解釋的理論②。筆者在此主張客觀解釋并不與前文所述沖突,堅持形式解釋的同時主張客觀解釋也并不矛盾。
刑法同其他法律一樣存在滯后性,隨著時代發展,我們應站在新時代的高度,對刑法條文做出符合社會現實情況的解釋,才能發揮刑法的保障作用。
此處以破壞交通工具罪③為例來論證,本罪規定的交通工具立法者僅列舉了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五種交通工具。根據立法本意,“汽車”是以柴油或者汽油作為發動機燃料驅動前行的車輛。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汽車”早已不僅僅指上述的內容。在此情況下,一味堅持主觀解釋,一味探求立法原意,那么就會得出太陽能汽車不屬于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不屬于交通工具等一系列謬論。相反,如果對“破壞交通工具罪”的條文做客觀解釋,承認刑法條文的含義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話,就可以將新興的交通工具納入破壞交通工具罪的對象里面,對破壞新興交通工具的行為進行有效規制。因此運用客觀解釋對舊條文做出與時俱進的解釋,既符合一般理解,又能減少刑法滯后性帶來的弊端,相較于主觀解釋,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在作出判決時不僅要考慮法律效果,還要考量社會效果。從而達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的目的,避免案結事不了情況的出現。
“社會效果”的定義,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司法的社會效果是否引起了社會輿論,這不僅包括案件當事人的滿意度,還要考慮與案件無關人員的反應。第二種觀點認為,司法實踐中的社會效果指的是法律是否實現了它對社會的調整、規范和促進作用。第三種觀點認為,司法的社會效果是指司法在運作過程中以及司法的結果是否符合國情以及當地的現狀。第四種觀點則認為,司法的社會效果是指司法的過程和結果能否推動社會的發展。除此之外,介于這四種觀點之間的觀點還有很多,但關鍵問題在于如何把握社會效果。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價值要求,不能一味追求某一方面的價值。
而在刑法領域,僅對法律文本進行主觀解釋,并基于此種解釋做出的判決是難以實現社會效果的。主觀解釋所探求的立法原意在立法者制定法律的時代是合乎現實的,而客觀解釋建立在形式解釋的基礎上,即對刑法條文的解釋必需以刑法規定為前提,無論是以實質正義還是處罰必要性為理由,均不能做出脫離刑法條文或者超越刑法條文的解釋。
刑法解釋同刑法條文本身一樣,在刑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對于如何解釋刑法有不同的主張。筆者在經過對兩種解釋方法進行分析,認為還是需要堅持對刑法進行客觀解釋。原因在于時代的進步性要求法律也同步發展,因此對于刑法解釋也應當與時俱進,更好使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
[ 注 釋 ]
①陳興良.形式解釋論的再宣示.中國法學,2010(4):28.
②梁根林.罪刑法定視域中的刑法適用解釋.中國法學,2004(3).
③《刑法》116條:“破壞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