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楊
遼寧省遼陽市中共遼陽市委黨校,遼寧 遼陽 111000
從目前來說,我國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及其制度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主要的內容如下:
雖然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建設工作已經開展了20余年,但是現有的相關立法中還存在著很多的空白,例如預防和治理自然環境污染方面、有毒和有害物品管理方面、放射性污染預防和治理方面以及保護和維持自然資源、生物的多樣性方面等,這些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2]。
從我國目前現有的程序法來說,還缺少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公眾對執法部門相關執法行為和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及合法性產生了一定的質疑,非常不利于我國公正、公開、合理、有效的法律環境的構建和發展;另一方面,從環境保護方面的組織法來說,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相關的執法機構和部門職責分配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政府部門相互推諉現象的發生。
除了上述的問題之外,我國環境方面的立法還存在著相關規范不夠具體、相關執法部門或機構與相關法律方面不協調等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綜合的對我國以往關于立法方面的成功經驗和我國經濟和立法方面的基本國情進行考慮,并在此基礎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的推進我國環境保護法律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為切實保障我國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3]。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法律中涉及到環境侵權方面的法律還有著很多不完善甚至是欠缺的地方,例如相關的歸責原則問題、責任認定問題以及其法律地位方面等。這就要求我國政府在進行立法和逐漸對其完善的過程中,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經驗,同時也要綜合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最終制定出既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又契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法律和制度。
在以往發生的環境侵權方面的糾紛處理中,經常存在受害者主體勢力過于淡薄,且成本代價過大等原因,而不愿通過訴訟解決問題的情況。
從以往發生的環境侵害事件來看,其都具備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點多面廣,因此一旦發生環境侵權事件,侵權者就會面臨著巨大的經濟賠償,但是從一般情況來說,往往侵權者都不具備相匹配的賠償能力,即使侵害者認可相應的賠償,也不是一時之間就可以完成的,履行賠償責任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從目前來說,目前我國出現的環境問題有一部分是由于國家政策、決策失誤或者是部分失職行為造成的,所以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的第十六條規定了各地方的人民政府要對應負責其轄區內的自然環境保護。但是目前來說,我國相關的行政訴訟制度還僅僅是針對其行政行為的直接相對人來說的,而且國家對于受侵害人的經濟補償僅僅限于其直接的經濟損失,忽略了受侵害人受到的間接傷害和精神方面的傷害,這是不合理的內容。
國家有關部門可以借鑒過去的立法經驗,設立具有一定中國特色的民間組織或機構,例如消費者協會等,可以設立環境保護協會,使其成為連接受害人和法院的橋梁,可以代表相關的受害人向法院提起團體訴訟[4]。
這樣既有利充分利用其組織或機構的專業知識來改變受害人在環境侵權糾紛中的劣勢地位,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針對那些高污染或者危險程度高的企業或部門,國家可以實行強制性的污染責任保險機制,并對承保的范圍和金額作出明確規定;除此之外,國家還可以設立相關的救濟金制度,國家可以將所征收的特別稅,例如排污稅等,一旦發生環境侵害事件,國家可以先行出資進行救濟,同時保留對侵害人的訴訟權利。這樣不僅可以有利于迅速救濟受害者,同時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社會矛盾、維持社會穩定。
1.完善國家的行政訴訟制度,使得行政行為的間接相對人,也就是受到侵害的個人,他們也可以對當地的行政管理部門提出訴訟。
2.完善國家法律的賠償制度,將受侵害人的所承擔的間接傷害以及精神損失也納入到其賠償的領域上來,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直接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