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可欣
外交學院國際法系,北京 102206
最惠國待遇是指根據條約的規定,締約國負有使另一締約國的國民享有不低于該國給予第三國國民同等待遇的義務。這賦予了締約國國民根據本國與東道國簽訂的原有雙邊投資協定(縮寫BIT)而享受新協定中東道國給予第三國的同等優惠待遇的權利。最惠國待遇旨在外國投資者間創造出獨立于其國籍的公平競爭環境。
最惠國待遇條款是BIT的核心條款之一,各國在締結時通常都會規定這一條款的適用范圍和例外。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縮寫ICSID)在Maffezini案的管轄權決定中指出,BIT的最惠國條款適用于爭端解決;投資者與東道國之間產生投資爭端時,投資者有權根據最惠國條款來選擇對其更有利的其他條約中規定的爭端解決規定來解決。
1989年,阿根廷國民Maffezini與西班牙一家企業發生糾紛。并向ICSID提交了仲裁請求。《西阿條約》規定國際投資爭端產生時,司法救濟的首要途徑是法院,18個月后法院沒有回應則可向ICSID提起仲裁,而《西智條約》中向ICSID提起仲裁的要求僅是經過6個月。由于《西智條約》更優惠的待遇,Maffezini認為其無需進行《西阿條約》規定的18個月的前置司法程序。而ICSID支持了Maffezini的請求,這也意味著對最惠國待遇原則適用于爭端解決的程序性事項的肯定。本案中明確地將當事人援引最惠國待遇條款作為適用仲裁的程序要求進行考慮,是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最惠國待遇條款適用擴大化的案例,對之后的仲裁實踐產生深遠影響。
ICSID在裁定最惠國待遇條款是否能擴大適用至程序性問題時,需要對相關基礎條約中的最惠國待遇條款進行解釋,來確定爭議雙方是否有將其擴大至程序性事項的共同意思。
但由于大部分最惠國條款本身的字面意義上的規定較為模糊,采用不同的解釋方法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也即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當出現單純靠字面解釋無法做出合理判斷的情況時,仲裁庭應轉而采取目的解釋的方式。同時,仲裁庭做出裁決時應秉持善意和公平原則,既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又考慮東道國的主權利益。
本案中,由于最惠國待遇條款規定“該協議項下所有事項的待遇”,則只要進行寬泛的字面解釋就會將程序性問題也包含其中,因而該條款可以適用程序性領域。
由上可知,對最惠國待遇適用的擴大解釋和使用是可能的,我國針對最惠國待遇適用問題應采取的措施為:
1.發達國家
發達國家法治水平較高,產生爭議時一般通過當地救濟或兩國間的雙邊協議便可解決,故不允許最惠國待遇的擴大適用。
2.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的法治水平較低,對外來投資有時會有限制性規定或規定的不夠完善之處,故應允許最惠國待遇原則擴大適用于爭端解決程序。
若出現引用最惠國待遇條款導致對我國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問題,則可在BIT中加入關于條約溯及力的規定,從而使外國投資者無法通過援引最惠國待遇條款而賦予第三方更加優惠的待遇。
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來排除適用BIT中非強制的程序性規定,因此可引導當事人在合同中進行事先約定。
提高我國參與國際爭端解決的能力,不僅要對締約對方國家的法律體系有整體上的把握,也要對近期的仲裁實踐進行追蹤,同時在選任仲裁員時對其傾向性做出正確判斷。
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最惠國待遇原則在國際經濟關系已然成為了核心標準。通過全面剖析BIT爭端解決條款中最惠國待遇條款適用范圍的擴大問題,來了解其可能產生的利弊得失,從而在立法和實踐層面中都采取措施來趨利避害,進而促進我國投資增長、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