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超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0
近年來隨著民法總則編纂工作的深入,關于人格權的爭論也在日益加劇,而對于人格權屬性的界定關系到該權利能否獨立成編。法學界的共識是人格權是權利一種。目前法學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其中尹田教授持反對人格權獨立成編,認為該權利是憲法權利。折中觀念則認為人格權只是在立法層面的被認為是權利。王利明教授與梁慧星教授也都承認人格權是民法權利。由此可見,對于一些關系到人身權利的爭論還是很有必要的。
憲法上規定的人格權是基本權利中個人自由權利的一種,即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我國憲法第37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并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第3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從條文中可以看出來,憲法條文中并沒有提及人格權一詞,而是對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的重視。因此,對憲法人格權的定位要從基本權利對其進行理解。列寧曾經這樣說過:“什么是憲法?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只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手段工具。但是,眾所周知的是,目前在我國《憲法》并沒有實際的進行運用,只是為各相關法律的制定提供一個界限,因此,在憲法中關于人格權的規定設置應該更寬泛、邊界也應該模糊,如此,才能更好的實現對基本權利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109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民法通則第101條:“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這兩條規定了人格權的內容,且可以看出立法機關并沒有將人格權單獨成編。按照立法標準而言,民法上權利的邊界應該是清晰明確的。但是,以上兩條規定過于單一,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對人格的準確確認與保障。
若只在民法上對人格權進行規定的話,會使得人格權的效力位階降低,無法體現出國家對人格權的重視程度。而具備民法性質的人格權可以使得人格權擁有正當性。一是人格權急需要得到保護的現實情況比較嚴峻。二是人格權民法化是適用人格權的客觀要求。人格權規定的邊界比較模糊,無法像其他權利具體而清晰,但是人格權保障的權利又是客觀存在的,只是無法用個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然而過度的模糊又會使得法官無法合理的把握好自由裁量權的度。
人格權應該具備憲法與民法雙重屬性的權利,這樣更加有利于國家對公民人格權的確認與保護。
首先,人格權若只是憲法權利,那么人格權將會取得最高效力。其屬性決定了人格權無法作為請求權的基礎,只是對國家權力的約束。而基本權利不能直接的在私法領域進行適用。其次,若人格權只是民法權利,那人格權可以直接適用于司法裁判領域,實現國家對人格權的準確確認與現實保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格權若只是民法權利的話,這樣一來人格權將不再是基本權利的內容,從而無法體現出國家對人格權的重視。
因此,人格權應該是具備憲法與民法雙重屬性的權利。即應當在民法、憲法上分別規定人格權。憲法在國家與公民領域發揮作用,民法在私人與私人之間發揮效力。這樣一來,可以使得人格權分屬于不同的權利體系。而彼此又有著緊密的互動,憲法人格權是基本權利,是對人格權的最高保障,民法人格權在現實社會里得以運用。保障并且強調憲法、民法人格權彼此之間的獨立,既是對公民尊嚴、自由的保障,同時也是對國家公權力侵犯人格權的預防。而憲法、民法人格權的互動性也在這種設定上開展。因此,在我國,對人格權的保障應該在民法、憲法兩個領域展開,也必須在這兩個領域都進行規定。未來民法典應采用人格利益權利化的保護模式,并規定保護人格利益的一般條款,以保護尚未權利化的人格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