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川 劉 勃
中共秦皇島市委黨校,河北 秦皇島 0661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作為“關鍵少數”,領導干部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骨干力量,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夢想中承載著重大的責任。領導干部要堅持高標準、守底線,在厲行法治上當模范、作表率,帶頭強化對法治的追求、信仰以及堅守,真正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變成想問題、辦事情的思想自覺和行為習慣。
為了全面了解秦皇島市領導干部目前法治思維的狀況以及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課題組成員利用工作的優勢條件,在來黨校學習的中青班和縣級班學員中發放了近百份調查問卷,得到最基層最真實最一線的數據。總結當前秦皇島市基層領導干部在法治思維方面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領導干部主要是基層領導干部對自己是否有法治思維比較自信,當問到“您認為我市多數的基層領導干部是否有法治思維”時,有90℅的領導干部認為自己有,回答基本沒有的占到10℅,回答沒有的為零。
第二,領導干部對自身運用法治方式進行決策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是有比較高的估計,因為85℅的領導干部認為自己運用了法治方式,回答基本沒有的占到15℅,回答沒有的也為零。
第三,雖然大部分領導干部都認為自己有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方式處理問題了,但是有77.5℅的領導干部認為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屬于一般,認為自己能力很強的僅占到22.5℅。可見在此問題上,大部分領導干部都有著深刻的認識,都存在著本領恐慌,大家對下大力氣提高自身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問題上已經達成了共識。
第一、是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各級領導干部作為執掌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等公權力的特殊群體,作為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執政主體,是我們國家治國理政的政治精英,是執政興國的骨干力量。這個群體人數不多,但作用非常關鍵。①但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不少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比較淡薄,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知法犯法等還比較普遍,特別是少數領導干部不尊崇憲法、不敬畏法律、不信仰法治,崇拜權力、金錢、和關系導致政治生態受到嚴重破壞。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②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
第二、是全面從嚴治黨,加強反腐拒變,提升我黨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深化依法治國實踐,領導干部是關鍵。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過去的五年,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但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我們不能有絲毫的懈怠。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告誡我們,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
第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需要。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不管是經濟領域的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政治領域的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建設服務型政府改革,亦或是社會管理和生態保護的改革都需要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凡屬重大改革都要做到于法有據,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都需要我們用法治的利劍破除阻礙社會發展的藩籬,用法治的方法破解改革的難題。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仍然有待加強,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所以要求領導干部不但要政治過硬,本領高強,要增強駕馭風險的本領,堅持法治思維,把功夫下在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第一、優化外部環境,為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培育,最終都離不開當地法治的實踐。可以說一個地方,一個政府的法治建設情況的好與壞直接決定了當地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培育的好與壞。近年來,秦皇島市政府堅持“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和《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精神,以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為主線,注重法治秦皇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緊扣重點,開拓創新,深入推進市委、市政府法治工作全面落實,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③
良法善治。秦皇島市作為河北省首批被賦予地方立法權的城市,自2015年8月1日享有地方立法權以來已制定頒布實施了多部地方性法規條例,比如物業管理條例、停車場管理條例、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等。只有高質量的科學立法,只有架構了合理的責、權、利的分配,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建議在秦皇島市人大在2018年出臺的條例更加高標準,真正做到科學立法,依法立法和民主立法。除了立法,執法和司法同樣不可忽視。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只有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才能使得權力行使得更加具有正當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把責任落實到位。
第二、建立相適應的領導干部考核與晉升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用人導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如果我們不是把嚴守黨紀、嚴守國法的干部用起來,而是把目無法紀、膽大妄為、飛揚跋扈的干部用起來,那就必然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④
依法治國早已確立為國家戰略,依法決策是第一要件,那么首當其沖就應該用法律的標尺,用合法性的判斷對干部的考核和晉升等方面進行審視,而不是以往的以經濟指標、穩定指標為重心指標。要嚴格做到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的那樣,“抓住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各級領導班子建設這個關鍵,突出政治標準,把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的人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重要內容。”
建議我市組織部門制定具體的考核指標體系。其中對領導干部的法治考核,既要有定性規定比如行政決策、行政執法、行政監督、依法行政能力建設等方面,又要有定量指標比如社會滿意度、重大決策聽證率等。組織部門做好法治考核工作還需要充分調動政法系統專業部門的專業業務檢查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對領導干部的考評。考核的結果關鍵在于運用。要認真對領導干部的考核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看其在依法行政中怎么說、怎么做、效果怎么樣,以此作為評價其合不合格、稱不稱職、能不能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之一。
第三、強化領導干部法學教育培訓。
關于領導干部的法學教育培訓,這些年各級政府部門都投入不少,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形式主要以專家講座、個人自學的形式出現,內容更多的是重視法律知識的簡單傳授而忽視了法治精神原則的培養。培訓的形式雖然也是多樣化,一些新的形式比如案例式、研討式、情景模擬式進入了培訓的講堂,但是由于準備的內容不夠充分,有過于重視形式而忽視了內容的弊端出現。領導干部作為依法治國的主力軍,其實在他們之中,真正接受過系統的法律教育的人并不多。據相關媒體報道,中組部干部監督局在分析違法犯罪的26名原領導干部的反省材料時發現,81.4℅的人認為自己犯罪與不懂法有關。⑤在之前做的問卷調查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我市的領導干部對自己的法治能力這個問題已經出現了本領恐慌。所以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改進強化領導干部的法學教育培訓。
首先是要明確方向。要以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為背景,以新時代下黨和國家建設新事業的需求為導向,制定符合各級領導干部學習需求的培訓大綱。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不同級別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領導干部應該學習什么樣法律知識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規定或者標準。但是需明確的前提是要對基礎的法律原則和法律知識有基本的掌握。其次是要完善具體的制度。十八屆四中全會就提出了要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這是國家提出的原則性要求,具體如何落實為更為細化的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上就是當地政府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了。建議我市相關職能部門能盡快完善領導干部的法學教育培訓組織調訓、班次設置等制度,對學員建立電子檔案和信息共享,有選擇有針對性的調訓從而避免重復培訓;培訓內容上不僅要按照領導干部的職務分級培訓,更要注重按照職務的分類培訓;哪些課程是領導干部法學教育的必修課而哪些又可以作為選修課也必須用制度條文來固化和明確;要以考促學,制定詳盡的學考一體的細則,采取現代化的考核方式比如定期定時的網絡考核,以便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 注 釋 ]
①張伯里.牢牢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N].光明日報,2015-2-15.
②《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中《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M](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人民出版社,1991:526.
③河北省秦皇島市采取五項措施深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成效[EB/OL].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2017-10-26.
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127.
⑤王巧玲.領導干部應當培養法律思維[J].理論學習,2008(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