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樺
重慶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安全與信息法學院,重慶 400065
檢察權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的低下,由此沒有私有制、階級、國家、法治等,人們之間產生的各種糾紛也是通過直接的血親復仇等習慣方式處理。到了奴隸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極大的進步,產生了私有制、階級、國家等,國家的作用是為了維護階級的統治和利益,由于奴隸社會的政治、文化水平發展的有限,統治階級對國家的管理更多是依靠統治者的個人意愿,社會習慣、人倫常理等,雖然出現了處理斗訟案件的部門但制定的法律少而簡單。在封建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階級之間的斗爭也越發的激烈,國家的機構相繼得到了完善,依靠法律治理國家的理念開始建立,一些治理國家的機構和法律制度相繼出現,檢察權也就是在這個社會的變革中逐步建立起來的。
可見,檢察權雖是國家權力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它不是與國家機器同時產生,它的出現需要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一定的發展,是在此基礎上法律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統治階級在維護自身統治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利用國家專門的法律部門對付被統治階級的重要性,于是,出現了代表國家將違法犯罪份子起訴到審判部門進行審判的機構或官員,于是檢察權便產生了。但,在人類社會如此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并未出現這一專門的權力,學界一般認為,檢察權誕生于歐洲中世紀的法國,而法國是大陸法系國家檢察權的突出代表,與此對應的是英美法系的英國,英國的檢察權發展緩慢且與法國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研究西方檢察權的起源及其發展的過程需要對法、英兩國的檢察權的起源及其背景進行全面的分析。
公元9-11世紀,法蘭西王國處于封建割據狀態,封建領主們占據各自的領地,并在領地內自成一統。領地內設有領地法院專門管理糾紛案件,一般用日耳曼民族的習慣法來處理矛盾糾紛,在訴訟上采取不告不理的私訴制度,即“個人彈劾式”的訴訟方式。而法蘭西國王只能管轄國王領地內發生的糾紛,對封建領主們領地內發生的糾紛事件無權干涉。12世紀初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國王的領地不斷的擴大,國王的實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了加強王權的權益及其統治,限制封建領主的司法權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國王向封建領地頒發赦令。國王要求封建領地內的法院在執行司法權時要遵循國王的赦令,為了加強赦令的執行,國王在封建領主的領地內設置了“國王代理人”制度,“王國代理人”代表國王旨意參加封建領地內發生的訴訟活動以監督領地內的執法行為,甚至控制領地內的法院,國王的這項制度極大削弱了封建領地的司法權,維護了國王中央集團的統治。
到了13世紀以后,路易九世改革了司法制度將各封建領地的審判權收歸國王法院管轄,在組織領導上實現了上下級的隸屬關系。1302年,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頒布法令對國王的代理人進行了規范,法令規定國王代理人只服務于王國有關的事務,且處理與國王有關的訴訟時具有“王室官員”的身份,并在巴黎高等法院的司法審判中賦予“總檢察長”的頭銜,“總檢察長”要在高等法院的審判中維護王室的利益且負擔整個社會的治安責任,地方法庭的國王代理人被稱之為“國王的檢察官”。
進入16世紀,法國才以成文法的方式規定了檢察權,將國王代理人正式更名為“檢察官”并普遍設置于各級的法院。檢察官最大的職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以國家公訴人的身份對犯罪案件進行偵查,另一方面對地方司法進行監督,加強國王對地方司法權的控制。到了1670年,路易十四頒布了刑事條例進一步規范了檢察官的設置,在中央法院設置總檢察官,在各級地方法院設置檢察官,對刑事案件履行偵查、起訴及其監督的職能。至此,法國的檢察制度基本成型。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在司法上完成了訴、審分立,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加強。1808年拿破侖頒布了《刑事訴訟法典》,該法典確立了國家追訴制度,規定了檢察官有權偵查一切犯罪行為,有權指揮軍警協助其執法,有權向法官提起公訴等職能,進一步明確規范了檢察權范疇,此后,隨著拿破侖武力征討歐洲各國,對其他國家檢察權的出現和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英國是英美法系檢察制度最早建立的國家,與大陸法系的法國相比,英國檢察權的起源及其形式具有其獨特之處,并與英國政治歷史息息相關。公元前11-12世紀,同法蘭西一樣英國處于封建割據狀態,各封建領主在領地內享有國王一樣的統治權,并自成一系而不受國王權力的限制,隨著經濟的發展,為了擴大王權的控制,1066年諾曼底公爵統治英國后將歐洲大陸已經發展成型的封建制度移植到了英國,為了加強統治,在尊重本土原有習慣法的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形成具有英國特色的司法制度。
1164年,亨利二世頒布了《克拉倫登法》,在這部法令中為了進一步的鞏固司法權,規定如有重大刑事案件,由12名鄉紳組成陪審團,共同向法院提起對罪犯的控告。1275年,愛德華一世頒布了《維斯敏斯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刑事案件必須實行陪審團制度,從此陪審團制度得以穩定延續下去。到1352年,愛德華二世為了完善起訴陪審制,明確起訴和審判的分離。另外組成12人的陪審團參與審判活動。這樣,就形成了兩個12人的陪審團,原有陪審團稱之為“大陪審團”,后來成立的陪審團稱之為“小陪審團”。隨后,專門設置了國王律師顧問和代理人,其主要職責是為了維護國王的利益,在涉及到王權利益的案件中負責調查、起訴、聽審等職能。隨著司法權的不斷完善,國王代理人一職也隨著發生變化,其職權由最初只負責涉及國王的案件發展到維護公共的利益轉變,在1461年以后隨著司法的進一步改革,國王律師成為總檢察長,國王辯護人也隨著職能的不斷加強演變為副總檢察長。到了1827年司法改革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英國增設檢察官一職,這個職位的增設不單單是維護國王的私利,還負責處理涉及重大案件公訴等。1879年,英國頒布了《犯罪追訴法》,設置訴訟管理處,對影響國家利益的重大案件提起公訴,可以說,訴訟管理處的設立標志英國檢察權的成型,但是尚未形成獨立的檢察系統而檢察權權能的范疇比較的局限。
綜上所述,法國與英國分別是不同法系中建立檢察制度最早的國家,從兩國的檢察權起源及其背景來看,雖有各自的特點與不同,但是都是為了保護和擴大王權的統治,在進行司法改革的過程中逐步成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檢察制度。所以,檢察權建立初期是為了維護國王私利,代表王權控制或監督地方司法權力,它的職能主要以監督司法權來達到更大范圍影響地方處理行政事務的權力,隨著檢察權的發展以及完善成為享有集國王的赦令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等于一體的權力。但是,不管如何的演變,西方古代檢察權的建立是為了最大程度上維護王權的統治的目的,它跟現在檢察權具有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