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冰濤 梁光晨
成都市委黨校,四川 成都 610110
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質量侵權是值得特別關注之處之一,就是和不完全給付理論有著密切關系。甚至不妨這么說,質量侵權就是由不完全給付制度演進而來的。只是細而論之,二者卻又終非同質。故對其進行理論上探討并厘清,對司法實踐中對進行不同責任的判定有所助益。
質量侵權,就一般范疇而言,是指因建筑、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致他人人身或者說財產遭受到了損害的行為。[1]它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產生的是侵權之債并且要由加害人承擔侵權法上的相應的責任,有產品質量侵權、建筑質量侵權以及服務質量侵權三種具體的情態。產品質量侵權,依據《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指因產品存在缺陷而導致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受到了不應有的損害。[2]建筑質量侵權,則是指由于建筑工程的質量存在內在的缺陷,從而導致了損害他人人身和財產的危害后果的發生。服務質量侵權,是指經營者在提供服務時因為所提供的服務方式不當,或者說相關的服務設施不安全,從而使得消費者人身或財產遭受到了不應有的損害的行為。[3]這三種侵權情態有共通的本質,就是都因質量存在著內在缺陷而致他人的財產或人身以損害。
長期以來,由于有專門的《產品責任法》的存在,理論界對于產品質量侵權所致的產品責任有了較為深入地研究和探討,相關的理論論述也比較豐富。但是,對于建筑質量以及服務質量侵權方面,學理上的研究至今還比較匱乏,而司法實務對此實際是有要求的。此外,對產品責任的研究也不能取代對后二者的研究。[4]因為如果我們從世界范圍的立法來看,在對產品責任的相關立法當中,當涉及到對產品的范圍作出規定的時候,大多數國家的立法都是對建筑作出了排除,而是另外再制定專門的立法來加以個別的調整。當然,也有美國這樣的個別國家是將它們納入到產品責任的范圍內來統一作出規定的,但這不是普遍情形。[5]
在面對服務瑕疵造成的人身和財產損害時,也曾有學者主張,應當將由此引發的損害賠償責任也納入到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當中,但考諸實際,終于還是因服務所涉及到的對象紛繁復雜,情形千差萬別,如果納入產品責任,將可能會帶來太多運用產品責任一般性規定所難以解決的問題,因而和建筑一樣,涉及到責任的判定和承擔時,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通行立法并沒有把它納入到產品責任的范圍之內。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我國的《產品責任法》立法當中,在對產品的范圍作出規定時,要將“服務”排除在外,服務缺陷致人損害也不屬于產品責任的范圍。
不完全給付,也被稱之為“積極違約”,它是1902年由德國執業律師在《論積極違約及其法律由來》一文中率先提出的,史韜伯在該文中指出,積極違約也是合同法上的一種違約行為。他的這種理論一經提出之后,就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熱烈的討論,并在這之后的德國法院被引用作為了對相關案件進行判決的依據。[6]
依照學界的通說,不完全給付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因為質量侵權的發生是以合同關系的存在作為基礎性的法律關系的,因而在適用范圍上,質量侵權與不完全給付有著很大的重合性,例如,一方當事人交付的產品給相對方帶來了合同履行利益以外的財產性損失,原本是不完全給付最典型的表現形式,而與此同時,依據《產品質量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了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性的損害,應當承擔相應的產品責任。這時又完全可以說,這種情形是屬于質量侵權責任的適用范疇了。
盡管質量侵權與不完全給付之間存在著重合適用的情形,但在作出責任屬性的判定時,二者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從民法理論對二者所做的界定來看,不完全給付屬于合同法領域內的創制,它所由此引發的責任是民事責任中的不真正連帶責任,可以交由合同當事人一方來作出選擇,當事人可以作出追究對方違約責任的選擇。質量侵權產生的責任則有異于是,雖說它的發生也以合同的存在作為原因關系,但是,由此而產生的責任卻不歸屬于合同法域,而是歸于侵權法域。
當然,質量侵權的責任性質在早期也曾有過合同責任說,只是隨著司法實務以及相關學理的發展,當今各國已不再作如此認定,而是將其規定為侵權責任,而且沒有授予當事人作出其他請求權選擇的余地。
還有一點重要的區別就是,不完全給付當中,當事人給對方當事人造成的只是財產性的損害,不涉及人身。而在質量侵權當中,當事人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缺陷給對方造成的損害,可能涉及財產,也可能涉及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