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瑩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債法作為民法的一個分支,其仍脫離不了私法的性質,且與另一分支物權法聯系密切。不得不承認的是私法是始終處在變化中的,這與它的法律性質有關,私法始終跟隨著人們在物質生活中需求、交易手段的種種變化而變化。在民法中,常有學者認為,物權法保護的是靜態安全,債權法保護的是動態安全,這句話沒有錯,但是將它絕對化就是不對的。物權和債權并非真的是涇渭分明的,實際上,在資本主義經濟時代,物權作用的實現常常需要借助于債權契約,否則其權利的價值和作用就喪失了。
債權有橋梁連接兩個時空的作用。人類在僅依物權形成財產關系,僅以財產作為財產客體時代,可以說只能生活在過去和現在。但是承認了債權制度,就可以使將來的給付預約,變成現在的給付對價價值。人類在經濟生活中,除了過去和現在的財產外,還可以增加將來的財產。用柯拉的話說,就是信用(即債權的產生),“過去可為將來服務,將來可為過去服務,時間障礙被打破,人類可以自由地征服時間和空間。”債權將人們可以獲得的財產利益的范圍從現在延伸到將來,將一些不確定的利益加入了可確定的因素,使得權利人獲得期限利益,近而實現權利人利益的最大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變化,物權中的所有權的權利作用已經從單純的利用客體物的價值轉化為對人的支配作用,而這種對人的支配力非依契約不能實現。現代社會中最主要的所有權,一是土地房屋等不動產;二是工廠、機械、鐵路等生產設備;三是商品;四是貨幣等四種所有權。當然,現實生活中也有其他種類的物權,但大多數僅僅只是對物的單純利用,并沒有轉化成為對他人的支配,沒有討論的價值,所以不再贅述。
首先是土地房屋等不動產,除了原始的鄉村還存在著自己的土地自己耕作的模式,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大多數情況是所有權人與使用人不為同一人,所有權人通過設立租賃契約或是設立用益物權的契約來取得利益。人性中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享有更多更大的權利,強化自己所有的支配地位。筆者認為土地所有權人總是要利用其事實上強有力的地位及法律上的絕對自由,盡可能強化其支配地位,所以更多的設立租賃契約。對于租賃契約是否具有更強的支配力,我仍存有疑問。其次是生產設備,生產設備的所有人通過契約與沒有生產資料的人建立雇傭關系,使用無產者的勞動力,收取其勞動成果給付相應的勞動報酬。所有人不會親自使用設備生產產品,其對設備的所有權從利用設備轉變為利用無產者的勞動力,通過雇傭關系實現所有權的支配力。然后是商品,商品從生產之初,商品所有人就放棄了對產品的使用價值,只利用其交換價值獲取利益。如果商品所有人的所有權有支配力,那么支配的人是誰呢?是生產者嗎?若是生產者則與生產設備的情形相似了。作者認為支配的是消費者,商品所有人通過買賣等形式,交付貨物,收取對價金。但是,買賣合同成立,特別是動產買賣,一旦成立所有權瞬間轉移,如此,商品所有人的所有權瞬時喪失,其所有權對消費者的支配力在什么時候體現出來了呢?只能說是交換的瞬間。商品開始就是以交換為目的存在的,商品所有權不通過交換,其作用就不能產生。商品所有權如不與買賣契約相結合,不變為價金債權,其作用就不會產生。最后是貨幣,現代貨幣的主要職能不是交換與儲存,主要是充當增值的手段。要想使貨幣產生增值,必須通過動態的流轉,在不斷地交換流轉過程中,貨幣的價值才會增加。流轉的手段必須通過債法的允許。所以,此時,債法大有游戲規則之意味。對于符合規則的貨幣流轉,法律給予保護,甚至迫使相對方實現對方利益最大化;對于不符合規則的貨幣流轉,不但沒有保護,甚至是損失自擔還要賠償對方期待利益的損失等。以增值為目的的貨幣,其所有人所有權的支配力是以將來返還等值貨幣為內容的契約相結合,以取得可請求利息或股息的債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權的利用方式趨于多元化,追求資本的最大利益化是物權人利用物權的首要考量因素,于是債權成為了物權權利轉化利用中的不二選擇,利用債的方式促進物權的多重流轉,在價值的交換利用中物權的固有價值不斷增多。在現代法體系中,促進物與物的流轉交換一直是財產法制度設計的重點,而債法在這方面的優越性便顯現無疑。
指示債權的自由轉讓中會出現的兩大類問題,一類是票據因偽造、遺失、被盜等原因而介入無權利人的場合,最后受讓人會否遭到來自遺失人或被盜人的返還請求,以及債務人可否拒絕清償的問題;另一類是轉讓人可否以自己轉讓行為的瑕疵為理由,主張轉讓無效或撤銷而請求返還,以及債務人可否因顧慮有這些情況而拒絕清償。
各國的民法制度實質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更加傾向于保護受讓人的利益,對于受讓人可以取得票據的所有權的主觀要件為善意,即只要受讓人主觀上善意、無重大過失即可獲得,反言之哪怕受讓人有輕微瑕疵也不影響其獲得票據的所有權。無論是日耳曼法中的以手護手原則還是發展到近代出現的善意取得制度,無疑是在進一步確保受讓人的利益。所以,縱觀全局,當出現上述兩大類問題時,法律選擇了不認許返還請求權,即絕對的保障受讓人的利益。在第一類情況中,如何救濟真實所有人的權利損失?真實所有人的損失只能向無權處分的轉讓人主張,對于脫離物(即偷盜物、搶劫物等)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學界有爭議。首先要明確的是在我國有獨立的遺失物制度,于遺失物而言是不適用善意取得的,即真實權利人是可以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受讓人在接受遺失物時善意、無過失且支付了對價金,真實權利人仍可要求其返還,只是需要給付相應的補償。而對于脫離物,在刑法中是適用的,即當贓物已被善意的第三人取得時,法院不再向其追繳。而在民法中,大多數人贊成將脫離物當做遺失物來處理。在我看來有些不妥,如此以來對于善意的受讓人的注意義務的要求過高,甚至是超過了正常交易中的注意義務。所以,基于制度建立之初的本意,民法對于脫離物是否能適用善意取得,應當朝著能夠適用的方向發展,而非是趨向于遺失物的制度。說到這里,不禁要反思我國的遺失物制度是不是也可以改革變動一下,無論是遺失物還是脫離物,對于正常的人而言,其很難發現自己正在進行交易(即購買)的物品的真實來源是哪里,如果沒能發現其真實來源將此當做有重大過失其實是違背了善意取得制度的初衷的。如此看來,是否對于真實權利人的保障太弱呢?不得不說,私法中常常會出現相對人之間利益沖突,到底選擇保護哪方的利益,法律經過衡量選擇了善意的受讓方。
對于第二類問題,轉讓行為的瑕疵多指轉讓人無行為能力或是轉讓人選擇了欺詐、脅迫等手段。單純的從轉讓行為本身來看,無論是轉讓人是否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還是行為中存在著欺詐、脅迫之手段,都會使轉讓行為成為可變更可撤銷的行為。在欺詐、脅迫的情形中,變更或是撤銷的權利在受讓人一方,因而不會有損受讓人的利益。在轉讓人為無行為能力人的情形中,變更或是撤銷的權利在無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或是監護人手中,如此受讓人的利益則有損失減少的風險,同時也發生了雙方之間的利益沖突,法律到底更加傾向于保護誰?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都選擇了保護受讓人。由此看來,當出現了上述兩大類問題時,法律將受讓人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由此可以看出債法的立法本位仍是權利,保護善意的交易第三方的價值選擇是一部正義的法理應有的選擇。現代生活中,以市場交易為核心的資本流轉中,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立起一種公平正義以及相對誠信的交易環境,保護善意的交易人的利益,實質就是在保護一個真誠、天真、已經盡到合理注意義務的交易方的利益,這于維護交易安全起到了關鍵作用。近現代以來,資本的積累在經濟生活中越發重要,如何解決其中層出不窮而又日新月異的法律問題,成為了現代法關注的焦點。在這方面,債法的制度設計極大的解決了資本交易中交易安全、三角債等問題,在現代法體系中占據了優勢地位。
通過上述兩個典型債權的分析,不難得出債法在現代經濟生活中適用范圍的廣泛性,滲透于交易的各個方面。債法制度設計的落腳點是尋求一種合理的途徑,妥善解決交易各方利益權衡的問題。而現代法的體系設計中,由于資本爆發式的流轉,圍繞資本交易的財產法的核心內容無非就是如何使資本增加的更多以及利益沖突時該如何選擇,通過債權的交換以達到資本的快捷流轉,使資本通過多次流轉積累更多的財富成為了現代法律制度設計中的重點,而債法傾向于保護善意交易方的價值選擇也影響了財產法制度的最終定位,同時奠定了其在現代財產法體系中的優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