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銘
河南順意律師事務所,河南 漯河 462002
在司法實踐中,對于企業破產債權確認程序的理解與執行,還存在一些異議,盡管在立法上,對破產程序中的債權確認問題也進行了規定,但因沿用理念的錯誤,特別是一些操作慣例,反而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甚至出現與立法不符的問題。如在債權確認程序中,管理人負有債權申報、編制債權表等權力,而法院則負有對管理人所提交的債權表進行審查和裁定確認的權力。但是,新《企業破產法》中也對破產程序中的債權確認問題進行了規定,與原來的司法解釋存在較大區別,以致于在司法實務中對企業破產案件的審理中出現與立法不符的問題。為此,本文將著重就破產債權確認程序相關問題進行厘定與探析。
依據《企業破產法》第57條中的規定,債權確認程序上,關于管理人的職權,主要從管理人對債權申報材料進行審查,符合審查標準后進行登記造冊,并依照債權申報材料來編制債權表。[1]從規定中來看,管理人的職權包括對債權申報材料的審查,編制債權表并保存,以備后續查閱。但是,法律上對管理人職權的明確,也是從企業破產債權確認程序上,明確了管理人的基本職責和任務,但從法律條款及內容上,管理人并未享有對債權的確認權力。也就是說,對于債權確認的權力,管理人無權進行債權確認。同樣,《企業破產法》第25條對管理人職責的規定,也是從法律權利、義務關系上,藉由管理人自身的法律角色,從法律職責上對管理人賦予相應的債權材料申報與編制債權表等職責。從法律實務中,法院具有債權確認的資格,但卻往往將確認債權的權力交由管理人,由此帶來的審查權、確認權不明晰問題突出。
事實上,對于債權的申報,管理人需要提供完整的申報材料,包括債權人身份證明文件、債務人信息,申報種類及性質等,符合債權申報條件后,才能予以登記,出具債權申報回執。也就是說,對于管理人,依據破產法相關規定,只有將債權申報材料進行登記造冊后,才預示著債權申報工作進入實質性審查階段,才能就債權申報詳情進行最初審核。如所提供的債權在法律上是否成立,對債權數額的多少進行核查等,再依據破產法規定及要求,編制債權表。可見,從法律規定與債權申報確認實踐中,破產法中對債權的審查權力,并非僅限于管理人,而是要交由債權人會議進行核查。通過債權人會議,就初步債權表提出異議,并要求管理人就審查結果進行復核和糾正。如果擯棄了債權人會議的知情權、核查權、異議權,必然與破產法中的相關規定相悖立,也是不符合我國破產法的立法初衷。則必然是違背了破產法的相關規定。所以,從債權確認程序上來看,債權人會議是對管理人所提交的債權表及債權相關內容進行審查的第一步,也是對債權相關當事人知情權、核查權、異議權等權力的維護體現。在債權人會議審查中,有可能存在與管理人所提交的初步審查結果不一致問題。在司法實踐中,有管理人繞過債權人會議的核查而進行債權的確認,或者僅在債權人會議上進行通報審查結果,都是對債權人、債務人合法權利的侵害,都是違背相關法律規定的。當然,我們從一些企業破產案件中發現,由于一些案件的債權人涉及數量過多,導致債權人會議未能就管理人提交的債權審查表進行審核,不得不請求法院推遲債權人會議。對于該類情況,法院在核實后,確因客觀條件造成的推遲,應該予以支持。但對于管理人而言,并非可以一再延遲,而是要加快整理債權審查工作,并就相關債權及內容,盡快落實并完成編制債權表,提交第一次債權人會議進行復核。如果管理人未能按規定履職,或者未能盡職,法院有權給予撤換。
參照我國《企業破產法》第58條第2款規定,對于企業破產后相關債務人、債權人,藉由債權人會議審查,就債權表所記載的相關債權,無異議者,將由人民法院給予債權裁定與確認。[2]從破產法的規定來看,法院才是具備債權確認資格的主體,且受到法律的保護與認可的。不過,雖然從法律上對法院的裁定確認權力進行了規定,但并不表明法院可以不審查,直接根據債權表進行債權裁定與確認。對債權表中所記載的債權進行裁定與確認,法院也要根據法律規定,就企業破產相關債務、債權信息進行審查,特別是要聽取債務人、債權人就債權表中的債權劃分無異議時,才有權對相關債權進行裁定、確認。如果未經過審查,或者債權表存在異議,則不能進行直接確認。同樣,在法院對債權表進行審查中,如果發現管理人提交的債權表存在錯誤,或者對相關債務確認不清,也可以行使監督權利,要求管理人進行重新審查,并予以糾正。藉由債權人會議在進行債權表審查時,發現債權表有異議請求管理人進行復核時,應當對異議問題進行標注說明,并交由法院對相關債權表內容進行監督審查。也就是說,對于債權的審查、債權人會議的審查、法院的審查,各方要發揮各自的職責,減少債權確認訴訟的發生。
不過,在對債權表中的債權進行裁定后,其法律效力又該如何?法院作為最終的裁定主體,并非單方面地就相關債權進行確認,而是要參照《企業破產法》相關條款內容,依照法律程序,就相關債權進行審查,并就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債權進行監督,審查并糾正,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同樣,法院還要對不具備債權人的實體權利進行裁定,對符合債權表上的債權進行確認。但從法律流程來看,法院在對債權表裁定時,其目標在于解決債權人因破產而出現的參與權問題。如通過債權表裁定,明確債權人會議的參與權、表決權等權利及權限范圍;同時,還要對存在異議的債權表,應該就誰是原告、誰是被告進行法律裁定。所以說,從法律規定及債權確認程序來看,在法院未對相關債權表信息進行裁定、確認之前,債權表中所記載和表明的相關債權信息,并非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而是在由法院對相關債權表及內容進行審查,相關債權人無異議,并出具債權表確認裁定之后,則債權表中所涵蓋的債權信息才得到了初步確認。原因在于,當法院對相關債權表及內容進行裁定確認后,當事人如果對法院的裁定債權有異議,則可以起訴;如果有異議而不起訴,則視為無異議。同時,對于法院所出具的債權確認裁定,還體現在債務人、債權人所享有的債權確認訴訟權利。通常情況下,當事人訴權的成立,是建立在權利義務爭議在法律上認可為前提。從法律上來看,對于法院做出債權表確認裁定前,由于破產程序所涉及的債權還未得到確認,則相關債權及相應訴權也未成立。只有當法院做出債權確認裁定,并履行完債權確認程序后,才存在確認、不確認、暫時不確認的債權之法律差別。這時,對于債權確認結果有異議的當事人,即可產生訴權,法院有責受理其債權確認訴訟請求。
在司法實踐中,還有人提出,如果單純以法院出具的債權表確認裁定為提起債權確認訴訟的前提,反而會因債權得不到及時的確認,進而造成對破產程序時間的拖延。該類情況的提出,如果依照法律規定,結合債權確認程序來看是不會發生的。依據《企業破產法》相關規定,對于企業宣布破產后,通常應由管理人來完成對相關債權信息的初步審查,并編制債權表,提交給第一次債權人會議進行審查。根據破產法規定,第一次債權人會議要對相關債權表信息進行復審,無異議后交由法院進行審查,并確認。法院在進行債權表確認時,也會對相關債權確認及爭議進行裁定,避免影響后續破產程序的執行。同時,根據相關規定,法院在對債權表進行確認無異議后,要盡快對其進行審查并做出裁定。原則上不會無限期拖延債權確認流程,相反,經由法院的裁定,對債權表中相關債權進行確認后,使其獲得了法律效力,還能夠推進債權的確認流程更快實施。還有人從權利性質與程序角度,就債權申報是保障債權人行使私權的說法,包括管理人對債權數額的認定,債權人如有異議,應交由法院對其債權進行裁定。但法院在裁定中,如果是程序性裁定,則無法就管理人的債權審查結果進行有效監督,由此將會引發債權確認訴訟的發生。對該問題的理解,主要源于對法院在確認裁定中的作用存在誤讀。事實上,法院在進行債權確認裁定后,必然是屬于實體性裁定。對于法院在裁定前就債權表存在異議,會要求管理人對所提交的債權表進行修正和調整,而糾正是建立在相互質證的基礎上,充分兼顧各方意見來進行的。因此,法院在做出確認后,已經就相關異議進行了明確。另外,法院在行使審查、裁定權力時,一方面從法律上就破產程序中的參加權利、債權人的表決權等進行了界定,另一方面從裁定的程序上,減少了不必要的訴訟,對債權確認訴訟結果也有一個合理的預期。還有,從行使法院的監督權上,也對債權確認訴訟的當事人原、被告身份進行了確認,更有助于簡化破產程序的實施難度。
遵照《企業破產法》相關規定,當債務人、債權人對法院所裁定的債權表中的債權存在異議時,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同樣,在《企業破產法》中也規定了未明確的債權,除人民法院有權代表行使表決權、臨時確定債權數額外,其他人不得行使表決權。法院依據法律規定,就債權表中的相關債權進行裁定后,如果存在異議或者錯誤,應該如何處理?有人提出啟動再審程序,也有人提出不能申請再審,還有人提出通過債權確認訴訟來解決。對于該類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處理方法,首先要對裁定結果中的錯誤進行定性分析。如果是債權確認程序存在不合理問題,如債權表未通過第一次債權人會議的核查,使得債權表中所記載的債權內容出現異議,則可以交由法院或者上級法院,對裁定程序進行糾正。如果債權表中具體的債權內容有誤,則建議通過兩種渠道來解決。一種是對當事人的實體權利爭議走訴訟渠道解決;另一種是當管理人對債權確認發生錯誤而無異議時,建議交由債權人會議進行核查,并由管理人進行糾正債權表內容。針對債權確認訴訟時效問題,《民法總則》中對債權確認訴訟時效也有所規定。當債權人對債權確認提起訴訟后,法院才可能為其在債權人會議行使表決權而臨時確定債權額,在破產分配時才會為其按照訴訟爭議額預留并提存分配額。如果債權人放棄債權確認訴訟,則可能會影響自身的權利。不過,在司法實踐中,針對當事人權利行使時間不足問題,有人建議規定半個月內為起訴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