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亞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2012年3月14日,《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獲得人大通過,確定于2013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這是自1996年全國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修改以來的第二次“大修”,修改的內容很多。相比于修改前的刑事訴訟法來說,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更加豐富和全面,比如新增了證據制度、律師辯護、偵查策略等內容[1]。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刑事案件的偵查具有幫助作用,但也同時給刑事偵查工作帶來較大的影響,使得刑事案件偵查中公安的思維方式需要得到較大的轉變,從而給刑事案件偵查工作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取證過程也會受到更大的阻礙。因此,積極分析刑事訴訟法修改對刑事偵查工作帶來的影響,探索新的刑事偵查與思維模式,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
刑事訴訟法修改實施后,可以對嫌疑人的受審過程進行全程監督和記錄,并及時扣押犯罪嫌疑人的相關證件,進而預防傳統審訊過程出現不當的行為和事件,提高了嫌疑人受審的透明性與公正性。這也促進了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進步,使得我國刑事偵查工作得到進一步完善。
刑事訴訟案件修改實施后,對刑事偵查范圍與條件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和規范。刑事案件偵查過程中,公安人員可根據情況的特殊性,將相關人員的身份信息加以隱藏,且不會對刑事案件繼續偵查造成影響。不過,對于誘惑他人犯罪的刑事案件的偵查時,不能采取對社會穩定與人生安全有影響的措施與方法[2]。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實施后,在一方面已經體現了線人或臥底存在的實情,并在一些較大的刑事案件偵查中被廣泛應用。比如,對于一些販毒吸毒類案件的偵查時,常通過安插線人的方式來突破案件,讓公安機關人員潛入到整個毒品的交易過程,從而給后方偵查人員提供偵查線索,最后成功破獲案件,將罪犯一網打盡。
刑事訴訟法修改的基礎是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與原有的刑事訴訟法條例,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現狀與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原有的刑事訴訟法基礎上增加和細化一些條款內容,例如在犯人傳喚方面就進行了一些修改。犯罪嫌疑人被審過程與被拘役的過程中,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其應有的權利,這不但保證了犯罪嫌疑人在沒有被剝奪終身的政治權利時能夠使用權利,還能較好的放防止審訊時間拖延,發生疲勞戰術的情況。
傳統刑事案件偵查中,采取先逮捕犯罪嫌疑人,再通過嫌疑人口供尋找相關的作案證據的方式,在現代社會中,這種偵查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也明確要求應轉變傳統的偵查模式,采取從人到案的偵查方式,須要通過對信息、數據的分析來找到與案件相關的有力證據,保證偵查效率。
1.增強從人到案的偵查模式,促進偵查效率。過去的偵查模式中,采取通過犯罪嫌疑人口供來尋找案件證據的形式,在信息化作戰平臺不斷建立和完善的現代社會中,案件偵查逐漸轉變為以人到案的方式,采取先對案件信息進行分析,全面掌握犯罪嫌疑人的活動軌跡,通過個人特征辨別方式,收集嫌疑人的生物特征信息作為辦案的重要證據。主要表現為:首先,收集重點人員、高危犯罪人員的信息;其次,通過多點碰撞分析方式,落實到具體的案件中,通過分析案發地點、時間等數據信息的相互關系來有針對、有方向的提出所有與案件存在聯系的信息,找到嫌疑最高的作案人員,對其行動信息進行進一步的收集和分析,找到其違法犯罪的證據;最后,通過逆向思維模式對整個案件進行分析,提高辦案成果[3]。抓捕犯罪嫌疑人后,結合其生物特征調查其被抓捕前一段期間的活動軌跡,掌握其清晰的活動范圍,并與案件相關聯的點進行分析,調查嫌疑人是否滿足作案條件,盡可能一次性偵破案件,擴大案件辦理成功。
2.加強刑事案件偵查的專業性,提升偵查措施的有效性。只有刑事偵查的專業性不斷提高,才能保證以人到案偵查措施的執行效率,才能給刑事犯罪產生更有力的打擊。目前,我國的縣市級公安機關紛紛建立起了專門的情報分析機構,不過機構中的多數情報分析工作還是靠基層的派出所公安機關去完成。但是,基層公安人員的素質整體較低,責任意識也有待增強,在刑事案件相關數據信息的分析上還存在較大的不足,導致案件偵查效率大大降低。基于此,縣市級公安機關應集合刑事案件的相關工作開展情況,從縣市級的公安單位中選出一批具有較高素質且具備豐富工作經驗的民警,組建專門的刑事案件數據研判分析隊伍,并重視隊伍專業性的培養,不斷提升形式案件偵查的專業能力,推動偵查措施有效開展。
1.打擊犯罪的同時也要保障人權。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這一規定為保障人權基礎上打擊犯罪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也在較大程度上縮減了偵查的空間與時間。想要有效解決人權保障與打擊犯罪之間的矛盾,就需要轉變偵查思維和模式,改變傳統的證據收集模式,對證據收集范圍做出明確的規定。所以,刑事案件偵查部門需要不斷增強證據收集意識,通過多種有效手段來促進刑事起訴、審判的順利進行,保證證據質量與規范性。
2.加強偵查工作的主動權,保證辦案工作的主體性。第一,制定清晰的由證到供辦案思路。抓捕犯罪嫌疑人后,開展審訊前,需要盡量收集較多的案件證據,全面、清晰的掌握犯罪嫌疑人的人際關系、社交關系以及相關的生活動向,這些信息的有效掌握對審訊過程中攻克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障礙具有很大幫助,才能有效幫助辦案人員分析嫌疑人的心理特征,為偵查、取證、追贓等工作內容的有序開展提供幫助,進而更加全面的掌握與案件相連的證據,有效避免嫌疑人拒絕口供而給案件進展產生阻滯,才能更好的掌握偵查工作的主動權。第二,及時、有效掌控涉案財務。與案件相關聯的財務是判定嫌疑人罪狀的重要證據,能為偵案工作帶來較多的信息資料,也可能從中找到更多的案件線索。在刑事偵查工作的實際開展中,若能及時有效的控制涉案財務,即使嫌疑人長時間采取拒絕口供的方式,也能較好的緩解偵查工作的被動狀態。
2018年4月27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進一步討論了該法與監察法的銜接機制、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等問題。這是繼1996年和2012年后的又一次修改,雖然此次修改不多,但是意義很大。總而言之,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刑事偵查工作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偵查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面對新的刑事訴訟法律條例,偵查工作開展中應不斷增強信息分析能力,改變偵查方法、增強證據收集意識,促進以證定案模式的有效開展,以促進我國法制社會的和諧發展,展現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