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鑫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被告人劉某、岳某、馮某和陳某等人為了勒索錢財,一起綁架了某集團董事長章某。之后,劉某、岳某持刀、槍反復威脅章某某,令其答應在2016年3月之前交付贖金1億元人民幣。為了能夠確保章某不報警并按期交付贖金,劉某等人脅迫章某與他們一起用繩索將一名女性被害人殺害。在殺害的同時,劉某對整個殺人過程進行攝像記錄作為威脅依據,之后將章某釋放回家準備贖金。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如何定性章某的行為,雖法院未對章某進行處罰,但分析章某的行為在刑法學領域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此學界存在著幾種觀點。
如果將其行為認定為有罪,則章某屬于脅從犯。此觀點認定章某構成犯罪,但因其參與犯罪是被脅迫的結果,故可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如果將其行為認定為無罪,通說存在三種觀點:緊急避險論、阻卻責任的緊急避險論(來源于德國刑法對緊急避險的二分法)、期待可能性理論。
但是,我國刑法僅存在著脅從犯和緊急避險兩個范疇。有觀點認為,“被脅迫行為在我國刑法體系下應當是緊急避險與脅從犯二選其一的情形。”[1]這樣的觀點難免顯得有些狹隘。通說還認為緊急避險中被侵害的法益應小于被保護的法益。所以,本案之所以會存在著諸多爭議,原因有以下幾點:(1)章某遭受的是生命威脅這樣的重度威脅;(2)本案中被脅迫者的行為侵害的法益與所保護的法益價值相等;(3)本案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
“脅從犯,通說認為是指被脅迫參加犯罪的人,即在他人的威脅下并非完全自愿地參加共同犯罪,且在共同犯罪中起較小的作用(次于從犯作用)的共同犯罪人?!盵2]脅從犯是我國獨創的概念,其依附存在于共同犯罪之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本案中,章某被劉某等人脅迫實施犯罪行為,符合二人以上這一條件。然而,很難確定章某與其他犯罪分子存在著犯罪故意。
不過存在著這樣一種觀點:“脅從犯的判定應只限于心理性強制而不是物理性強制,處在物理性強制下的身體動靜本身就不是刑法上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該行為不能成立犯罪?!盵3]章某當時被劉某等人用管制刀具等兇器進行威脅,從一般人的角度來講,當時章某并未被束縛身體,對于殺人行為的危害后果也有著一定的認識,是可以自己做出選擇的,也就是他并未受到物理性強制,僅是心理性強制,所以并不能以這個理論來為其脫罪。
綜上所述,章某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而危害他人生命的行為與劉某等人屬于共同犯罪,成立脅從犯。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來進行處理:對于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如果能夠認定被脅迫者的行為構成緊急避險,則章某不成立犯罪。本案中,章某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權益而侵害他人的生命權益,這兩個權益在本質上是相等的?!叭绻鸬膿p害等于或大于所避免的損害,就有悖于緊急避險的意義和目的,成為對社會有危害的行為,也就失去了合法性?!盵4]
根據以上的分析,從衡量法益的角度進行判定的話,章某的行為并不能構成緊急避險,也就無法阻卻其行為的違法性。
所謂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就是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是否可以期待其做出適法行為的可能性,如果有這樣的可能,則可以判定行為人是存在著犯罪故意的,也就是成立犯罪的。
本案中,章某完全可以用錢來保護自己和被害人的生命安全,因為犯罪分子的目標只有錢。生命具有平等性,章某不能為了自身的安全選擇犧牲其他無辜者的生命,所以說不能用期待可能性的理論為章某不成立犯罪作辯解。
通過前文的分析,筆者認為本案應認定章某成立故意殺人罪的脅從犯,并在量刑上根據其犯罪情節的嚴重性來從輕處罰或減輕處罰。這樣才能體現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維護法律的正義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