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學生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一個重要實踐領域,在高校組織運行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1]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發展,高校學生人數不斷擴張,大學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日趨艱巨,所存在的問題也更加多樣化,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日益發展。相比,西方發達國家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表現出許多優勢,更加高效、更加有針對性、更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國外的高校學生管理主要指學生的非學術性活動或類似課堂以外活動的管理、組織和指導,稱為“College Affairs Adminisration”(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起源于西方中世紀的大學。西方發達國家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起步比較早,而且形成了十分完善的管理體系。其中,英國是最早開始發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國家,英國的牛津大學早在十二、三世紀就設立了教職人員專門負責管理學生宿舍;而美國則是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上世紀末已經完成了學生管理專業化隊伍的建設。我國的高校學生管理通常指日常事務管理、思政教育、就業指導等,通常稱為“高校學生工作”,教育部在1951年提出要在高校中設立專職的政治輔導員,隨后,各大高校相繼設立專職的政治輔導員。
美國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更加注重一種非學術性的事務工作,來與學術類事務相區別。19世紀末美國高校陸續專門設立了“學生管理中心”,主要負責主管教學以外的一切學生事務工作。該中心下設咨詢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學習中心、招生辦公室等部門,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課外活動提供管理和服務,管理方式靈活多樣。美國高校更重視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理念,注重對學生的服務意識,為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自覺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國高校中管理人員和非教師專業人員在全體教職工中的占比高達56%左右,這其中也與非政府性的財政支持有著密切的關系。美國高校會設立如心理輔導、職業咨詢、學生顧問等相關部門,其中管理人員大多數都是獲得精神病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碩士或者博士學位的專家,人員的理論水平和素質很高。“管理者依據崗位的需要,設立初、中、高三個級別,初級崗位需具備學生事務實踐、心理咨詢等方面的碩士學位;中級管理崗位需擁有相關領域的碩士、博士學位;高級管理人才需具備豐富的學生管理實踐的經驗和對相關管理人員的領導能力”。[2]
美國高校提倡學生參與其自身的事務管理工作,在大學宿舍部,設立相當數量的學生管理員,形成相對獨立的管理部門,與相關的專職管理人員共同對學生宿舍和生活進行管理和服務,學生管理員更能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訴求,為學生提供準確的服務。學生管理員不是專職管理人員,在工作中類似于助理的角色,更像學生的代表或發言人,可以參與高校有關學生事務管理方面相關規定的制定,及時反饋學生的實際訴求和需要,幫助學校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德國高校更注重自身作為教學和科研機構的身份,通常不承擔對學生非學術性事務的管理工作,將學生服務工作區別于學術活動的范疇。由社會化的專門機構來承擔相應的學生管理工作,對學生提供必需的服務,德國高校會設立專門的聯絡辦公室,負責本校學生與社會性服務機構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工作。
德國的這種針對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社會化機構被稱為“大學生事務局”,是具有濃重的企業性質的獨立性組織,向高校學生提供各種服務,如出行、就業、兼職、輔導、娛樂、食宿等,實行自負盈虧的財政制度,這樣所提供的服務價格和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機構的發展。對于學生而言,更享受這樣的社會化服務,付出相應的費用,體驗各種不同的服務,在無形中促進了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的校園生活“社會化”。
日本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內部事務管理與外部事務管理相結合的模式,設立“學生部”來承擔校園生活范圍內的團體活動和學生個人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學生部為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提供就業活動、課外活動、健康福利等方面的服務和援助,并積極向學校反映學生的問題和需求,給予學生心理輔導等咨詢工作。
但日本高校的“教授會”是學校運營的決策機構,機構下設立如學生生活委員會、就業委員會等各種委員會。學生部的工作原則和指導思想都受這些委員會的意見和決議所主導,反映出學生部實質上是學校教授們對學生事務管理的行政執行者。
同時,日本高校也會將一些專業性強或者社會化性質的服務由社會組織進行提供和運營,學校本身更多的充當監督和協調的角色。學校會設置專門的意見反饋平臺,由專門的委員會負責整理和匯總,及時將學生的意見反饋給對學校提供學生外部事務管理的社會組織,在幫助社會組織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主人翁意識。
由于近年來高等教育從精英制向普及化發展,我國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多,各高校的專職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配備比例已經嚴重超過教育部文件的1:200的比例標準,有的高校甚至達到了1:300、1:400的比例,輔導員的工作重心和工作內容都發生了變化。輔導員作為我國高校的專職學生工作人員,承擔著學校學術范圍以外的全部學生管理工作,充當著多重的角色扮演,由于工作強度大,時間緊、任務重,通常不能很好的發揮教導和服務的職責,有時不得不采取壓制、強行管理等方式。
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將學生管理工作與教學教務工作分開進行,有時在工作中會出現相互矛盾,將學生的發展與培養分割成兩部分,即教學教務工作主要負責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生管理工作主要負責學生的情感發展、思想道德教育、職業規劃等,這樣的安排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將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作為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兩個獨立的過程。
我國高校應重視對學生工作的專職人員進行專業化、系統性的培養,對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針對校學生管理工作設立的專業提供更完善的培養計劃,增加實踐經驗、鍛煉管理協調能力,從本科、碩士到博士更深入化地系統學習。加強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專業教職人員的配置,提高相關人才的福利待遇,同時明確管理人員的專業性、職業化的要求,建立穩定的學生工作隊伍,減少管理隊伍流動性大、專業不對口、專業化程度低等問題。國家可以建立職稱等級的考聘制度,高校建立長效的培訓和考核機制,實現專家化和專業化學生管理工作的人才培養體系。
高校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應與時俱進,利用最新科技,改善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例如,設立專門的校內、院內郵箱,將開會通知、調課通知等相關事宜都發布到郵箱中,學生養成每天查看郵箱的習慣,并通過郵箱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網上辦理請假手續,統一規范請假申請的規范性和時效性,輔導員每日定時審核學生的請假申請,并及時轉發至相關任課教師的系統里,便于我國高校這種分級管理模式”。[3]
我國高校可將學校后勤工作和一些輔助性的學生服務工作,嘗試由社會專門機構負責,可以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專業的服務,減少專職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學校可以設立專門對社會組織機構進行監督和管理的相關部門,并在學生與服務機構之間起到溝通和協調的作用,將社會化和民主化的管理形式相結合,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