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文 張守波 謝 慧
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網絡的發展經過1,0時期、2,0時期,已經進入了網絡空間化的新時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8年1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最新統計和2017年10月人民網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7.72億網民中,10歲至39歲的網民占比達到72.1%。《報告》反映出我國學生網民占25%,在整個網民職業結構中占據第一,基于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普及率達到100%及群體受教育特點,大學生犯罪也日益轉向虛擬空間。上述《報告》顯示,我國大學生網絡犯罪數量逐年上升。對于大學生網絡犯罪,傳統觀點認為是“以計算機網絡為犯罪工具的犯罪行為,”①或者是指“以網絡為犯罪工具或犯罪對象,實施危害網絡信息系統安全的犯罪行為”②,當今互聯網已經發展到第四代即網絡空間時代,筆者認為對于大學生網絡犯罪應該重新認識,即指大學生以各種網絡媒體為犯罪工具或犯罪對象,實施的危害網絡信息系統安全,危害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以及國家安全,觸犯我國刑法相關罪名的犯罪行為。
大學生網絡犯罪有這個群體自身特點,并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當前研究大學生網絡犯罪成因并做好預防,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網絡空間的“行為自由”是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但同時我國《憲法》也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網絡空間的“自由“一定是規則前提下的自由,任何人都必須要遵守。由于大學生法制意識的淡薄,加之自身年齡、閱歷以及世界觀等的局限,以及對相關專門法律知識缺乏了解,導致他們依法文明上網意識不強,更有甚者抱著僥幸心理,認為虛擬的網絡空間是法外之地,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網絡犯罪。
至今為止,大學所開設的《法律基礎》課程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等公共課程都不涉及網絡安全和網絡行為規范的專門教育,更不涉及網絡犯罪的預防。對于大學生這一網絡犯罪易感群體,各高校仍缺乏針對性的網絡安全教育的課程,這種現狀不能不說是一種隱患。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國外思潮蜂擁而至,大學生群體是互聯網的最活躍用戶,大多具備基本的外語交流能力,比較其他普通網民,更容易接觸其中不良信息,這些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滲透愈演愈烈。
當前大學生群體大多是獨生子女,部分大學生心理發育不夠成熟,辨別是非能力有所欠缺,,抗挫折能力不夠強,容易灰心泄氣或者走入極端的犯罪行為。由于網絡交往的虛擬性,淡化了他們的道德觀念,沾染了不良習氣和不健康思想。家庭婚姻或經濟狀況的變故也會導致孤僻偏激,在網絡上尋求發泄和刺激,形成網絡犯罪的潛在主體。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已經由信息服務平臺和工作、生活平臺的多重功能,互聯網超過其他有形媒體成為各國輿論的主陣地和思想交流交鋒的主要平臺。這表明相對于現實社會的網絡社會已基本形成。早在1996年,美國就明確提出將互聯網世界定性為“與真實世界一樣需要進行監控”的領域,2018年9月20日,特朗普政府更是發布了美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而這一問題還沒有作為我國國家戰略提出,直到2012年,十八大報告才明確指出,“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至今我國刑法中仍沒有對網絡犯罪的集中專門規定,同時,還有其他大量分散和層級不同的立法,這種立法狀況與《報告》顯示的我國占世界五分之一的網民大國是極不相稱的,也給預防網絡犯罪造成了實際困難,對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犯罪也缺乏專門的規定。
近幾年我國業已初步形成了預防網絡犯罪、規范網絡行為的法律法規體系。我國2015年《國家安全法》和2016年《網絡安全法》的制定實施,標志我國正式確立了國家網絡主權的法律制度,,從而形成了領陸、領水、領空、領網的四維主權空間。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國家主權觀念。當前國家及各地政府部門雖然比較重視法制宣傳,但對于保障領網安全、預防網絡犯罪的專門的法律宣傳少,形式單一,造成公眾和大學生的關注度和了解程度遠遠不夠,還沒有樹立起網絡空間的主權觀念和規則觀念,依然沒有意識到網絡安全事關國之大事,國內網絡犯罪,會瞬間跨越網絡國界,極易造成國際影響,網絡犯罪仍然呈現高發和低齡態勢。
大學生群體本身的智力和學識優勢特性決定了他們對于網絡自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比較敏感,這就為他們的網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機,其網絡犯罪往往具有高智商犯罪的特性,犯罪大學生恰恰利用了自己的專業或技術優勢進行相關犯罪,網絡信息和電子技術便捷性、交互性、實時性等天然屬性,為大學生網絡犯罪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違法犯罪目標。對于這方面的防范往往具有一定滯后性,而目前還沒有通過技術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國家提出將十九大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最大程度地進入全國網民的視野和頭腦,將四個自信”植入每個大學生的價值觀。當前,每位大學生應充分利用高校的育人資源優勢,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資源優勢和一些鮮活案例,在學校和教師的幫助下,自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正確處理學術問題、政治問題,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堅定法律信仰和政治信仰,避免沉迷網絡,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樹立網絡行為的規則意識和守法意識,充分認識到網絡犯罪的危害性和嚴重性,自覺維護網絡安全。
首先,網絡安全教育要進課堂。在《法律基礎》及《計算機應用基礎》等公共課程中增加預防網絡犯罪的專門內容。同時要樹立大思政課觀念,強化課程思政的落實,在法學等其他專業課程中對學生進行守法教育和網絡行為規范的教育;其次,加強陣地管理。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面對意識形態滲透的復雜嚴峻形勢,高度重視,加強防范,工作做足作細,及時發現甄別和預防,使不良思潮影響消滅在萌芽中。
大學生犯罪有其獨特的倫理學、法學、心理學等多方面因素,以往的研究往往忽視了倫理學、心理學,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只關注法理因素的研究,因此科研機構專家學者結合這些學科進行更深入的多學科多角度研究,這樣制定的有關法律和政策才更體現大學生犯罪的特點,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加強比較法研究,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都有比較完善的制度可以學習和借鑒。
國家要將網絡安全問題上升為國家的戰略問題來看待,與經濟社會民生等戰略同等對待。同時將相關十幾部法律法規涉及到網絡犯罪的內容進行整合,在刑法總則或分則中專門或單獨列出一章進行表述,從而改變我國當前關于網絡犯罪的法律規定過于分散,立法層次比較低的情況;同時,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網絡犯罪處罰還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定,可以采取細化補充相關法條的規定,比如除非主觀惡意特別嚴重,其他可以適當放寬在犯罪情節認定和處罰方面適用緩刑,減輕或免除處罰的規定,在犯罪檔案的處理方面對大學生群體比照未成年犯罪記錄的銷毀的特別規定,體現處罰和挽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從1997年我國《刑法》開始至今,我國已先后出臺了《網絡安全法等》16部網絡犯罪的法律法規,涉及數十種犯罪類型。除此之外還有國家網信辦出臺的網絡平臺和網民上網的一系列管理規定。要倡導一種全新的網絡行為價值觀:網安則民安;網強則國強,人人樹立守網有責的觀念,這是新時代我國網民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必須建立的國家主權意識。要以多種形式立體全方位宣傳網絡法制,提高宣傳的廣泛性和有效性,使大學生防范網絡犯罪意識真正進頭腦,成思想,見行動。一些地方已經開始有益嘗試,2018年9月中旬河北和成都市舉行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采取網絡安全博覽會和校園日、法制日等系列主題宣傳和大學生網絡與信息安全大賽多種形式,這些做法很有借鑒意義,值得推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首先,應提高網絡治理技術,建立防火墻技術,數據加密技術和推廣掌上指紋掃描技術,實施網絡信息發布實名制度,從源頭控制不健康信息。其次,要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另外,要著力建設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學習網站、法律援助網站、心理咨詢網站、就業網站等,切實幫助大學生解決現實困惑和問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傳播正能量,以有效預防大學生網絡犯罪。
[ 注 釋 ]
①魏鎖煥,張金良.大學生網絡犯罪中的預防機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0(7).
②何亭巧.淺議大學生網絡犯罪[EB/OL].重慶法院網,2016-11-29.http ://cqfy.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11/id/23588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