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廣州市司法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000
筆者分析,高校法律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現在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環境、大學正義感和法律意識、教育途徑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具體的改進策略也需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筆者現按照上述思路研究高校法律教育的不足與改進策略,具體如下。
第一,法律教育內容顯得“高大上”但是非常不實用,學生法律知識淺薄,并且沒有學會運用法律知識的方法和原則;第二,法律教育形式多為說教,常常是長篇大論,或是將學習法律抬升到一個很高的層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法律的權威性,但是學生也因此認為法律離自己很遠,學習興趣不高;第三,法律教育環境建設力度不強(例如缺乏必要的法律學習活動、疏于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學生缺乏形成法制觀念的沃土;第四,大學生身處校園,并沒有見識到社會的險惡,自然也難以體會法律的公正,自身的正義感和法律維權意識均不強;第五,法律教育途徑單一,普法教育宣傳力度不夠,不能將法律教育惠及每位在校大學生。
1、考慮學生的個人特點和學習需求
每個學生的成長經歷不同,對社會事實的看法不同,所以對法律的認知水平也各不相同。目前,高校法律教育要豐富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首要做的就是考慮學生的個人特點和學習需求,從而讓法律教育的作用落到實處。
2、增強法律知識的實用性
法律知識只有體現其實用性,才能提升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因此在高校法律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選擇一些學生常用到的法律知識,并根據具體案例分析這些法律知識的作用和用法,讓學生真正會用法律知識。
1、以“接地氣”的方式進行法律教育
“接地氣”的方式主要體現在教育語言和教育內容上,首先,教師要把官方的、難懂的法律條文以通俗、簡練的表達方式傳達給學生,這樣學生才能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其次,教師要盡量選擇一些能夠通俗化和簡單化的法律內容,這樣能避免曲解法律條文的含義。
2、多采用“案例分析+集體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案例分析+集體討論”的方式不僅照顧到了學生的法律學習水平,還讓學生獲得暢所欲言的機會,此外,集體討論的形式非常多,教師既可以參與其中,也能作為評委,引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1、廣泛組織開展法律活動,讓學生處處學法
高校教育教學環境相對開放,學生能自由組織、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廣泛組織開展法律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習法律知識,踐行法律知識,由于是以課外活動形式展開,所以能讓學生處處學法。
2、集中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大學生犯罪
大學生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才具有學習法律的基本條件,因此,教師要十分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集中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給予大學生正確的心理疏導,從而使其擁有健康的心理,不做違法犯罪之事。
1、培養大學生強烈的維權意識
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長期身處校園,嚴重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當遇到侵權行為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逃避而不是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高效法律教育要將培養大學生強烈的維權意識作為重要內容,通過場景模擬、課堂辯論、實例剖析等方式培養其維權意識。
2、培養學生的法律信心和正義感
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要對我國法律心懷敬畏,要有較強的正義感。因此,高校法律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信心和正義感,能夠敢鳴不平事,善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1、利用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是開發者或商家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申請的應用賬號,該帳號與QQ賬號互通,通過公眾號,商家可在微信平臺上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全方位溝通、互動。為進一步宣傳普法教育,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普法教育公眾號,并按照大學生的審美要求設置很多好玩的、有趣的內容。
2、利用微博評論
微博評論區一直是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吐槽社會實事的主要陣地。為進一步宣傳普法教育,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微博評論大軍中,甚至可以自己發帖讓學生進行評論,在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
本文從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環境、大學正義感和法律意識、教育途徑等方面分析了高校法律教育的不足,并據此提出多種改進措施。總的來說,高校法律教育不應局限在課堂,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打造“課堂+生活”的新型法律教育模式,是提升其教育教學水平的核心途徑。